雪上加霜的是日军又破译了中国军队的密码,掌握了中国军队的动态,能够有的放失地采取应对措施。比如74军兼程驰援,就被日军掌握了行踪,在春华山遭到伏击。尽管74军猝不及防地遭到袭击,军部都被打散,但毕竟是精锐,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依然浴血苦战,也让日军付出了不小代价。从整体上说,中国军队处在全面被动的地位,但抵抗还是相当顽强,日军很多战史资料都提到中国军队“抵抗极其强烈”,白刃战手榴弹战的记载也层出不穷。 到了9月27日,日军一部进入长沙市内,另一部进至株洲,看上去已经胜券在握。就在这时战场局势开始转变了。日军虽然进至长沙,但孤军深入,战线延长,兵力不足,后方空虚等问题也都暴露出来。第九战区已经陆续调集了约10个军的兵力于平江、浏阳一线,严重威胁进犯长沙的日军侧翼,同时破坏日军后方道路,使日军物资补给陷入极大困难。到10月上旬,日军只能被迫向北撤退,中国军队随即展开追击,于10月中旬追至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 这一战,中国军队先败后胜,前期失利的原因是兵力部署失当,预定决战地点选择不合理;后期转败为胜的主要原因是正面顽强抗击,侧后积极活动,使日军前进困难补给断绝,又面临受到侧翼夹击的不利态势,只能撤退了。 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还不到两个月,日军又发起了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一方面是为了挽回上一次失败的颜面,另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刚刚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在东南亚的进攻。不过这次日军攻势投入兵力只有7万人,明显少于前两次。中国军队认真总结了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制定了逐次抵抗、诱敌深入、在预设战场四面合围的计划,也就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提出的“天炉战法”。 1941年12月24日,日军强渡新墙河南犯,中国军队按预定计划,逐次抵抗逐步后撤。但日军进展很快,原来预定围歼日军的计划落空。1942年1月1日,日军主力逼近长沙,长沙守军第10军及第73军一部,顽强坚守,日军连攻三天都未能攻下。这时,第九战区和其他战区调集后续部队陆续赶到,对长沙城下的日军形成了合围态势,日军发现态势不利,加上连日作战伤亡惨重,补给断绝,只好放弃进攻后撤。这次撤退遭到了第九战区部队的围追堵截,加上正逢天雨泥泞,道路难行,原来计划四天撤回却整整走了九天,狼狈不堪损失惨重。至1月16日,才撤回新墙河以北恢复原态势。 这次长沙保卫战与前两次不同,采取了后退决战的策略,也就是“天炉战法”,在正面战场逐次抵抗消耗日军力量,为后续部队赶来形成合围赢得时间,虽然没能在最初预定的捞刀河一线实现合围计划,但最后到长沙城下,以第10军的顽强坚守实现了中心开花的战役企图。日军还算清醒,一看形势不妙就立即撤退,如果再耽搁一两天,恐怕损失还要大。这可以说是三次长沙会战中最为精彩漂亮的一战,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场上英美盟军一败涂地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对于鼓舞整个反法西斯阵营的信心和士气意义十分重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