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当年唱山东大鼓的白妞,那位石桌旁全神贯注者是老残……转眼又快过年了,想当年每到这个时候大鼓唱得可火了!”一位家住济南芙蓉街的田姓老人在济南“金街”泉城路上白妞唱大鼓的雕像前向记者动情地说。老人讲着讲着,许多人围了上来,好奇地询问起大鼓的原委。 记者了解到,原来山东大鼓也叫犁铧大鼓、梨花大鼓,并且险些消失。 一种大鼓三个名儿,缘由何在?省艺术研究所一级艺术指导殷目华介绍说:梨花大鼓原本叫作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其发源于鲁西北运河沿岸农村,最初是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的自由吟唱形式,后来改为支架鼓和两枚铁片或铜片,并用三弦、四弦伴奏。演唱者左手执鼓槌,右手拿铁(铜)片,边敲边唱。这种大鼓明末清初立门户开始,到今天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犁铧大鼓进入城市以后,被文化人改名为梨花大鼓。解放后,为了突出其地方特色,更名为山东大鼓。问及白妞,殷目华说,白妞是艺名,她就是郓城的王小玉,早在进入济南之前她就已出了名儿。来到济南后,她与其妹黑妞在大明湖畔明湖居演出,名噪一时。其实,在此之前,唱犁铧大鼓的艺人中已有许多名角,可以说她姐俩把梨花大鼓这门艺术推到了高峰。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山东大鼓却突然“哑”了,不仅济南,全省各地也听不到山东大鼓的声音了。这种当初那么叫好的曲艺缘何会近乎消失呢?济南市曲艺团团长姜桂成介绍,大鼓的艺术性不够强,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改变,这种演唱形式渐渐不被人接受;再者,山东大鼓的创作也没有跟上,多少年来都没有新的作品出现。多年来,济南市曲艺团欲把山东大鼓搬上舞台,但由于资金、演员等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2002年8月,济南市曲艺团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参加“中国戏曲曲艺节”演出活动。主办者要求,要带上有山东地方特色的传统名段。经过考虑和研究,济南市曲艺团决定挖掘山东大鼓。团里挑选评书演员刘娟和琴书演员赵倩出演山东大鼓。她们找到过去山东大鼓的录音磁带,并且联系到曾为山东大鼓伴奏过三弦的王振波,在其指导下,费了很大周折,最终把《战马超》《大西厢》和《草船借箭》三个段子搬上了香港舞台,演出引起很大反响。但目前令他们担忧的是:尽管山东大鼓得以重见天日,演员也初步继承了山东大鼓的特点,但时下人们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山东大鼓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