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州府的读书人是怎么来考棚考试?考试的感想如何?考棚里面是如何布置的?70多岁的杨德盛老先生曾经听长辈讲述过当时考生考试的情景:考棚是丁字形木板隔成的小屋,一住就是三天,在里面吃喝,不能出来,巡考人在考场中间走动监视。 据李勇介绍,清代读书人的最底层是“童生”,读完四书五经后,通过县令或知府主持的每三年两次的“县试”或“府试”,即可取得“童生”资格,俗称秀才,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当私塾的老师。莒南县大店出了不少秀才、举人,清末翰林、大书法家庄陔兰即是莒南县大店人,到清末大店庄氏共有进士10名、举人20名、拔贡等200余名。从庄陔兰的年谱上看,他16岁时考取童生,应该是在沂州府的考棚里通过的考试。 庄陔兰17岁中秀才入郡庠,郡庠是清代的府学,秀才多在此读书,现在已无踪迹,但在孔庙东面有庠门里巷,过去的府学就在正对着孔庙东北角的崇圣祠内。李勇介绍说,巷子的最南端曾有一个大石门,门的造型跟旁边孔庙大门的造型类似,门上有匾,上书“庠门”,当时的读书人要进入崇圣祠必须先过此门。庄陔兰在此读书时,他好吃方瓜虾米,喜穿粗布衣衫,为人忠厚,待人和蔼,勤于治学,在府学读书的积累也为他以后考中光绪最后一科进士,官至翰林编修,主编《重修莒志》,去孔府教书,成为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李勇介绍说,国内现存的考棚多是清代遗址,只有少数的省份还有保存较好的考棚,这些地方的考棚构造多是前院为考场,后院是斋舍。山东省内只有曲阜有清代考棚遗址,至今仍保存有大门、大堂、二堂等三进建筑。 除了临沂现存有考棚街之外,山东省还有另外几处考棚街。泗水县的考棚街,设置在当时县衙的西侧,县城的北门里。兖州市的考棚街,位于息马地市场东侧,长约200米,明代在此用大红芦席搭制三个考棚,供660个童生用于考试,这使得昔日并不繁华的街道,一时变得喧闹起来,馆驿、各种小吃铺和卖笔墨纸砚的店铺也应运而生,考棚街的名号也日渐响亮,沿用至今。临清市的考棚街,街口现在仍保留着簧门,门上有季羡林先生题写的“考棚街”三个烫金大字,考棚所在地在明代时为“工部营缮分司”,专门督管临清地区烧造、解运故宫的贡砖,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这里改设考棚,设置考院,为临清、夏津、武城、邱县四县童生应试之所。 遥想当年,三更灯火,照着多少秀才的功名梦。在全国各地的考棚里,读书人鱼贯而入,汗水与笔墨齐飞,如过江之鲫,不辞辛劳,要把龙门跳过。有可敬可佩的,有可悲可恨的,进与退,升华和沉沦都已在后人的笑谈中随时间褪去,留下斑驳的传说。考棚虽不在,但是考棚街依稀让后人记住他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