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再论“魏武王”铭刻是曹操墓的铁证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曹定云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西高穴2号墓为曹操墓,这一结论可信无疑,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西高穴2号墓为曹操墓,这一结论可信无疑,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010年8月19日,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论“魏武王”铭刻在曹操墓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指出:“魏武王”称谓是一般“造假者”不会“假冒”的,也是难以“假冒”的。刻有“魏武王”之称的石牌,是高陵2号墓为曹操墓的铁证。
    2013年2月20日,徐光冀在《中华读书报》发表《曹操墓仍不宜定论》(以下简称“徐文”),提出两个主要观点:一是“赏赐论”,认为西高穴2号墓中的“魏武王”铭刻器物,并不为曹操所有,可能是曹操赏赐给他人的;二是“陪葬说”,认为被赏赐者死后将此铭刻器物葬入墓中,因此,西高穴2号墓可能是曹操高陵的陪葬墓。笔者认为,徐文观点不能成立,故再作论述。
    “赏赐论”的论证方法不科学
    徐文认为,所谓“曹操墓”出土了两类石刻铭牌,一类为六边形,器形小,刻有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如“黄绫袍领袖一”、“镜台一”、“书案一”等;一类为圭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等。前者占大多数,没有刻人名;后者占少数,刻有人名,且有的字迹潦草。发掘简报认为这些出土文物“是认定墓主人身份的直接证据”。然而,在徐文看来,这些随葬品只需刻名称、数量,还需要刻上墓主人的名字吗?何必要刻意标明“魏武王”?因此,其认为,这恰好说明西高穴2号墓不是曹操墓。
    徐文此说很难成立。古代墓葬中出现的印章比比皆是,都刻有名字。曹丕为什么不可以把汉献帝赐给其父曹操的谥号“魏武王”刻上铭牌,放入墓中?徐文还认为,“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等铭刻器物,并非曹操所有,而是他生前将这些器物赠送给他人(儿子和臣下),受赐者死后将这些器物埋入墓中。为此,他将“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分开:先说“魏武王曾送给别人东西”,然后说“常所用的东西可以被赠送”,以此证明“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等铭刻器物,也是曹操送给别人的。这是一种“假定”,缺乏科学根据。它无法证明曹操把“常所用”兵器送给了别人。
    文献中有“曹操送刀”的详细记载。《艺文类聚·军器部》卷60“刀”字条下:“魏武帝令曰:‘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曹丕);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以次与之。’”《太平御览·兵部》卷346“刀”下引曹植《宝刀赋》:“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太子(曹丕)得一,余及弟饶阳侯(曹豹)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杖之。”
    徐文所举“曹操送刀”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所送“刀”是什么“刀”,现在无从知晓。“刀”之情况不明,就无法知道曹操所送的“刀”,是否就是“魏武王常所用”。第二,假定“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是曹操的“百辟刀”,其中三把送给曹丕、曹植和曹豹(又名曹林),余下两把曹操自己所用,自然是“常所用”。那么,曹操墓中出现“常所用挌虎大刀”就很正常。而徐文则解释为曹操送给儿子的刀,没有根据。曹操送给儿子的“刀”他一次也没有使用,不会是“常所用”。徐文所举的“曹操送刀”例子恰恰是对“赏赐论”的否定。曹操有“常所用”之刀,在他死后,曹丕将其葬入墓中,乃顺理成章之事,“赏赐论”又从何谈起?
    铭刻兵器是“卤簿”重要组成部分
    曹操墓中出土的兵器铭刻主要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两件),“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两件),“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一件),“魏口口「常」所用搏口口「椎」二枚”(铭牌是一件,器物是两件)。此外,还有“长犀盾”一件。以现存情况,至少有八件。
    曹操死后,汉献帝赐谥号“武王”。《武帝哀策文》:“卜葬既从……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可见,曹操的殡葬仪式非常隆重:有“卤簿”、“三官”、“前驱”。 “前驱”是走在最前面的仪仗。仪仗队伍一般是两人并行,故曹操墓中现存兵器铭刻一般都是两件(戟、矛、椎),大刀只见一件,原初也应当是两件。因该墓多次被盗,可能早已丢失。
    在这些仪仗兵器中,最重要的是“戟”,又称“棨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汉朝一般官吏只能用“木戟”,天子则用真戟。西高穴2号墓出土了“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铭刻,此戟当为真戟,这是曹操享有天子待遇的明证。用戟制度也有严格规定:天子用“交戟”(两戟交叉),一是为了显示威严,二是为了阻止外人进入,以防不虞。西高穴2号墓出土的两件“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便是“交戟”,这同样证明曹操享有天子待遇。
    西高穴2号墓所出铭刻中,有“卤簿”和“常所用长犀盾”各一件。何谓卤簿?蔡邕《独断》卷下云:“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应劭《汉官仪》:“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曹丕《武帝哀策文》:“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完全吻合。卤簿中有甲盾,而西高穴2号墓中又有“常所用长犀盾”铭刻,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再次密合。铭刻中的犀盾,也表明墓主人身份高贵。
    总之,西高穴2号墓所出铭刻兵器,是以“交戟”为主的一套兵器组合,一般都标有“魏武王常所用”,它们是曹操殡仪中卤簿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汉制,这套以交戟为主的组合,只有天子、皇后、太子及新享有天子待遇的曹操才能享有。兵器铭刻中有“魏武王”字样,则墓主就是曹操。曹操享受的这一待遇,是汉献帝所赐,他没有权力再将这一待遇赐给别人。无论从情理和法理上分析,这种“赏赐”都是不可能的。
    铭刻石枕是曹操专用治疗仪
    西高穴2号墓所出铭刻中,有一件“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刻在石枕背面。该器物虽然是从盗墓者手中追缴回来的,但它确为该墓之器物,因为该墓后室所出铭刻中,有“渠枕一”铭牌一件。“渠枕一”指的是“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因该石枕两边高、中间低,恰好似“渠”,故称渠枕。此渠枕是实物、铭刻、铭牌三位一体,称得上是“板上钉钉”。由于慰项石是生活用品,故铭牌“渠枕一”是在墓的后室发现的。因此,“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是曹操墓的随葬之物,不存在任何疑问。
    曹操患有偏头痛,且久治不愈。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都有反映。从现代医学看,可能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这件渠枕,应当是曹操治疗颈椎和头痛所用。曹操临终前在《遗令》中嘱咐:“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可见,头痛是曹操的终身之疾,这件慰项石,曹操是一定要“带走的”,不可能送给别人。            
    “陪葬说”在时空上无立锥之地
    徐文认为,“西高穴2号墓可能是曹操高陵的一个陪葬墓”。按照这一说法,这位“陪葬者”是谁?他在什么时间去世?
    根据徐文所说,这位“陪葬者”当在下列人员中产生:一是曹操的儿子;二是曹操的近臣。“陪葬者”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年龄应当在60岁左右,若考虑测量误差,也应在50岁以上;2.地位或身份当在“王”以上;3.曹操曾赏赐“陪葬者”兵器,尤其是“刀”、“戟”之类;4.去世时间当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即位之前。
    以上四条中,第四条最重要。“陪葬者”一定是在这段时间内去世的。超过这一时间段,铭刻就不是“魏武王”,而是“魏武帝”了。因此,笔者将首先按照第4条,对曹操身边两类人员进行考察。
    曹操有25个儿子。未成年而夭折者8人——曹铄、曹冲、曹玹、曹矩、曹上、曹勤、曹京、曹棘,不在考虑之列;死于曹操之前者4人——曹昂、曹乘、曹整、曹均,也不在考虑之列;死于曹操之后者13人。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死于曹丕即位之后者——曹丕、曹彰、曹植、曹据、曹宇、曹林(曹豹)、曹衮、曹峻、曹干、曹彪、曹徽。以上11人中,距曹操之死最近者是曹彰,死于黄初四年(223),但也相隔四年。曹茂,曹魏太和元年(232)封为曲阳侯,他去世当在此之后。因此,以上12人都不可能是“陪葬者”。二是死于曹丕继位之前者——曹雄。曹操去世后,他未能到邺参加丧礼,曹丕为此遣兵捉拿,曹熊惧罪,自缢身亡(220)。曹熊生年不详,其胞兄曹植生于东汉初平三年(192),如果按后推二年计算,他可能生于194年,最多26岁,与高陵2号墓墓主年龄相距甚远。因此,曹熊也不可能是“陪葬者”。
    曹操的近臣很多,其中佼佼者有:曹氏本家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夏侯本族有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外族中有“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共计13人。这些近臣也可分为两类,即死于曹操之前和死于曹丕即位之后。死于曹操之前的有曹纯、夏侯渊、乐进。死于曹丕即位之后的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尚、张辽、于禁、徐晃、张郃。以上12人也不可能是“陪葬者”。在曹操近臣中,夏侯惇之死距曹操最近。曹丕即位后,夏侯惇升为大将军,几个月后去世。但他同样不符合“陪葬者”第4条;况且,他的墓已确知在河南许昌。
    以上分别考察了曹操的25个儿子和13位近臣,共计38人,没有一人符合“陪葬者”的条件。可见,“陪葬说”没有任何根据。
    综上所述,徐文的看法没有事实依据,经不起推敲和质疑。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西高穴2号墓为曹操墓,这一结论应可信无疑,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