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巫师俑(图左为男巫师、图右为女巫师)。 本栏图片均由记者熊明摄 新石器时代的“太阳人”石刻 东汉带钩 你知道东汉时期男子的“皮带”是什么样子吗?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太阳崇拜图像与屈原的《九歌》有什么关系?8月31日至11月30日,“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将在三峡博物馆开展。该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三峡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涪陵区博物馆等12家参展单位的文物458件(套),首次展示20年来三峡文物的保护成果,其中,不少珍品都是首次走出库房,之前从未公开过。这也是“三峡文物”首次集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昨日,在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三峡区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彭学斌的带领下,本报记者提前独家进入博物馆库房打探,揭开来自三峡地区的远古记忆。 巫师陶俑:国家级文物失而复得 库房四周的铁架上摆满了文物,两个躺在墙角的木箱吸引了记者注意。工作人员将“睡”在里面的两具陶俑缓缓扶起,两具1米多高,手持权杖的巫师陶俑便伫立在记者眼前,十分震撼。其中,男俑嘴唇呈圆形上翘,顶着高高的帽子,表情有些不屑,女俑则头顶桂冠,嘴巴微张,看上去十分可爱。 “它们都是今年才发现的,来自六朝时期的一座大规模古墓葬,出土后还曾经历了一场历险呢!”彭学斌介绍,今年1月,巫山县巫峡镇柳树村一位村民在修建自家房屋打地基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当晚,村民便与挖掘机师傅将墓内文物私分。幸运的是,最终公安机关成功追回文物80件,包括四具大巫师陶俑,记者看到的就是其中的两具。 “现在男俑已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女俑评为国家二级文物。”彭学斌说,虽然因盗掘,随葬品的摆放位置已不可知,但可以推测,由四位巫师俑在棺椁四周引领一大批仪仗俑及家畜俑,与墓主随行的场面是相当壮观的。 我国最早的太阳崇拜图像:人物表情很“萌” 一个由线条组成的人物,身体是一个向下拉长的三角形,手与脚只是一根直线。人物的轮廓分明,嘴巴微微下撇,看起来十分“萌”。小人儿的头上还顶着一团光,仔细数会发现还有23条光芒,而腰部两旁也分别画着大小不一的两个星辰……这是记者在一个长11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的石板上看到的图案,它究竟是什么? “这是目前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太阳崇拜图像,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彭学斌一边说,一边与记者将这块石板从箱子里抬出来。 “还记得屈原《九歌》中的《东君》吧?这首诗就是祠祀太阳神的祭歌,东君就是太阳神。”彭学斌介绍,在三峡,最有名的太阳崇拜标本莫过于这块1998年在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发现的“太阳人”石刻。 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先民们为何对太阳情有独钟?秭归县屈原纪念馆文物专家周浩认为,这与天体运动以及人类的生活条件密切相关,“一方面,原始人类认为太阳是在不断的运动,却搞不明白其原因,就会产生诸多神秘解释,进而产生对太阳的崇拜;另一方面,三峡地区山高坡陡、峡谷纵横,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普遍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但三峡地区尚处在渔猎文化发达的时期。先民们会感受到太阳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带来美好的生活,由此而产生一种敬畏之心。” 东汉男子使用的“皮带”:青铜链条可根据胖瘦伸缩 “猜猜这是什么?”打开一个长30厘米的盒子,彭学斌笑着问记者。 盒子里,4根青铜链条呈扇形铺张开来,每根链条从中部开始又一分为二,4根变8根,而小链条的尾端又镶有类似回旋镖图案的物件,晃眼一看,仿如孔雀开屏。 几次猜测不中后,彭学斌向记者透露:“这是带钩,可以说是东汉时期使用的‘皮带’。当时多为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子所用,可以根据胖瘦进行伸缩。”该带钩2002年从万州大坪墓群出土后,一直在养在“深闺”中。通过修复,它将在本次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 记者在库房里看到,除了古人的“皮带”,此次展出的还有古人的手杖。手杖中间部分已经不见,只剩下头部与底部,头部隐约刻有貌似虎头的图案。彭学斌称,这是汉代的手杖,“在汉代以孝治天下,有敬老爱老的制度习俗,但凡跨越古稀之年的老人,均可到官府领取一把这样的手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