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泥塑:孕育在土地里的文明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华网 龚艳 参加讨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与泥土有着说不清、道不完的渊源。一把泥塑成千万个自我,古老神话中,人类就是女娲用泥土一个个捏出来的;现实社会里,中国八亿农民无不是从泥土地中获得粮食的。同样,在艺术的海洋里,有一样也与“泥”相关,我们可以把它与草根文化相连,因为它所需要的材料是人们随手可得甚至根本瞧不上眼的木、泥、稻草等,我们又可以把它挂靠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它制成的艺术品是人们朝拜的对象,是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明,它便是民间艺术--泥塑艺术。
    把泥塑称做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丝毫也不夸张,它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这些被确认为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正是泥塑的“祖师爷”,它们处处体现出泥塑历史的源远流长。
    庙宇兴 泥塑旺
    没有庙宇,泥塑不可能象今天一样兴旺,没有泥塑,庙宇也不可能如今日一般繁荣。庙宇与泥塑,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载体,缺一不可。从中国的历史沿革来看,但凡庙宇兴盛的年代,泥塑艺术一定是蓬勃发展的。
    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唐宋时期,大批庙宇兴建,泥塑工艺无论是数量还是工艺水平都达到顶峰,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祠的宫女等。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撰有《塑诀》一书,专门传授泥塑技艺。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泥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
    泥塑工艺,随时局而变化,时而兴盛,时而衰败。至“文革”时期,泥塑工艺落入低谷,一度一蹶不振;改革开放后,特别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破坏的寺庙逐步进行大规模维修、翻建,泥塑艺术迎来了发展的又一春。
    手艺世代相传 当今发扬光大
    义乌泥塑虽不如惠山、玉田、高密等泥塑那样极富盛名,但在江浙一带以及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名声还是响当当的。在义乌上溪镇苦竹塘村,就有一家世代传承的泥塑家庭,而他们家的第四代接班人吴志亮更是把泥塑艺术进一步发展提升。
    见到吴志亮,记者惊叹于他身上透露着的学者风范和艺术家气质。这次他因车祸在家修养,一年到头在外做泥塑的他甚少回家,很难有时间呆在苦竹塘,这回倒成全了记者的采访。“从我曾祖父吴滨顺开始,我们家的泥塑绝活便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曾祖父传给祖父吴璧榴,又传给父亲吴琳成,现在就到了我的手上,前后算算,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吴志亮自豪地向记者述说着家族做泥塑的历史,“我是从1979年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当时‘文革'刚结束,父亲重操旧业,我也自然而然成了他的帮手。仅过一年,我便有幸与父亲一道参加了普陀山寺庙泥塑的修复工作。当时全国各地有五六百名泥塑师傅参与这项工程,像我这样的小徒弟主要就是站在高架上完成具体修复,老师傅则一般在下面指挥。随后,我们又去金华,建造大佛寺大佛,前后整整花了5年时间。”
    家族的遗传、过人的天分、敏感的艺术细胞,经过数年积累,现如今,吴志亮已对泥塑制作驾轻就熟,成为远近闻名的泥塑高人。他的足迹遍布金华、义乌、兰溪乃至全国各地,较为著名的作品有义乌祝公岩16米卧佛、吴百朋塑像、建德市乌龙山寺如来佛像、云南昆明永神福寺观音佛像等。
    除了艺术上的成就外,还有一点吴志亮也津津乐道,他打破传统泥塑传承方式,收授了八位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学徒,教以泥塑技艺,使之后继有人。
    制作有传承 突破难度大
    泥塑制作是个繁杂的工程,采访中,吴志亮简单向记者介绍了它的工艺流程:首先按比例锯选木段,制作木头骨架,多缠以草绳、麻丝,以确保牢固,然后和粗泥、再和细泥;再用粗泥巴打成粗线条,用细泥巴修复光平,用特制的泥塑工具做出细节,并修光;待其慢慢阴干,把裂缝修补完整,刷上深料,并贴上棉纸,再在造像身上沥粉、贴金、上彩、外罩一层保护漆,即可永久保存。他还特别强调,俗语有“七分塑、三分彩”,上彩这一环节特别重要,颜色搭配、明暗程度都直接关系到艺术品的成败,所以他在选择徒弟时也特别在乎他们的美术底子。不光是制作流程,泥塑制成的工艺品也有统一标准,比如观音一定是“眼观鼻、鼻观心”,关公是“鹅蚕眉、丹凤眼、国字面”,等等。这些规定虽给泥塑艺人提供了制作的口诀,便于操作,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对此,吴志亮认为:“民间泥塑局限于宗教(佛教)人物,所以,它的发展空间较小,要突破难度很大。现在可以有所创新的主要在园林雕塑方面,可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命题自由发挥,带上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另外,泥塑工艺品里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用泥塑去装点生活,这样可以让它们走进千家万户,让大家喜欢上这种有着上万年历史的古老艺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