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中方一开始也并没有大打的意图。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为了防止日本再次由上海入侵,国民政府于1934年起密令修筑防御日军攻击南京的工事,即吴福线、锡澄线和乍嘉线,以及以城垣为核心构筑的核心阵地。不过,直至1937年,其修筑质量仍令人担忧。1937年8月7日,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上,蒋介石指出:“我们现在对于国防上作战的准备与外人比,不但十分之一没有,就是百分之一也没。”蒋介石还给出了具体例子:“官方报告称南京的防空工事已接近完成,但在飞机上往下一看,事实是十个里有九个还暴露在外,极易遭到空袭。”“就防空一端可以推知其他事情了。”(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版)1937年1月国民党参谋本部制定的《民国26年(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指出,“长江下游地区之国军,于开战之初应先用全力占领上海……阻止敌之上陆……不得已时,逐次后退占领预设阵地。最后须确保乍浦—嘉兴—无锡—江阴之线,以巩卫首都。”在同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决定在华北部署三道防线进行抵抗。军政部长何应钦作了七七事变以来的中央军事准备报告,在谈到弹药储备时,称:“在长江及黄河以北囤积三分之二,江南囤积三分之一。”顺便提一下,8月10日行政院通过了《上海各工厂迁移内地工作案》。关于这个工作案的执行,只有一小部分工厂,123家左右进行了迁移。其他大部分工厂,同平、津一样,均沦入敌手。淞沪战役开始后的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作战指导方针提出:“对于侵入淞沪之敌,应迅速将其扫荡,以确保京沪政治经济重心。同时对于浙江沿海敌可登陆之地区,迅速构成据点式之阵地,阻止敌人登陆,或乘机歼灭之。” 在参加淞沪战役的国民党军队将领的回忆中,还有这么一个内容可资佐证。第九十八师二九四旅旅长方靖回忆,他们于1937年8月12日由武汉乘轮船开往南京担任警卫,13日抵达南京下船后得悉上海发生战事,于是在14日下午乘火车奔赴上海。在这里首先是奉命警卫南京,到达南京后才改变了目的地。而宋希濂担任师长的第三十六师,8月13日晚在驻地西安接到的命令是:“火速开赴上海参战!”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引发淞沪战役的虹桥机场事件,是与国民党军队秘密增兵上海和秘密修筑工事分不开的。七七事变后,张治中被任命为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制定的作战预案,拟进行“先发制人”,决定在上海发生战事时,“先以充分兵力进驻淞沪,向敌猛攻”,争取“一举破敌”。张治中于7月30日致电军委会,要求自行掌握发动进攻的时机。于是,张治中派正规军,即独二旅的部队,穿着上海保安队的服装进驻虹桥机场。此事被日方察觉后,向中方提出抗议,还向中方提出要求查看。但日方要求均被中方拒绝。同时,中方也指出了日方的“敌对行为”,即日方在上海的一系列备战举动。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冲直撞,其本身就构成了侵犯中国主权的挑衅行为。 通过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开始中日双方都没有大打的意图。作为中国,不过是吸取了日本惯于寻找借口搞突然袭击进而得寸进尺的教训,采取了事先防范措施。一旦可以“断定敌必发动无疑”,即“先发制人”。而日本,一来没有把上海作为作战重点,二来认为七七事变后,三万日军几天就攻陷了北平天津,在上海只要“再次行使我们的实力”,就肯定可以达到消除“祸根”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