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因盐而称霸 商周两代,行等级分封制,“纳贡代税”。所谓“青州厥贡盐”,就是以“盐”作为贡品,向上级交纳,以代赋税。当时,政府对食盐的产运销,听任百姓自己经营,官府仅在产地设置相关官职,督促民众按时采煮。名列春秋“富豪排行榜”前三名的猗顿原本只是一个贫下中农,后来在理财专家陶朱公——就是拐跑西施的范蠡的启发下,把家搬到河东盐池附近,专心搞起盐业和畜牧生意,仅十年就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 盐业经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被齐国的国相管仲看在眼里,他亲自担任起商务部长,一心为国家搞创收,直接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收归国有,推行食盐国营制度。齐国临海,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尽管在食盐生产方面,管仲部分放权给老百姓,但官府仍然严格控制食盐资源的管理和生产者的生产时间。至于食盐官府专运方面,无论是本地生产的还是从境外进口的,均归官府统制经营。除了为政府赚钱外,食盐官府专运还能达到战略上的目的:对于那些不生产食盐的诸侯国,不听话就不给盐吃。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很可能是因为那些前来会盟的诸侯嘴里已经淡出鸟来了。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利用经济制裁达到政治目的的案例。 当时,东方诸国除了齐国外,多采用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也就是任用食盐民产、商销,官府只管收税。但西方的秦国,也有一个和管仲一样,认识到食盐产业具有“百倍之利”的人物——商鞅,在他推动下的变法中,山川河泽国有化是一项重要内容,食盐国营也就不在话下。管仲富国,使齐国成为霸主,商鞅又富国又强兵,所以秦能成为超级大国,并一举实现统一大业。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继续推行食盐国营政策。 西汉开会讨论盐的问题 食盐国营的确可以使得国家GDP一路高歌猛进,但老百姓就不是很开心了。秦历二世而亡,虽然不能说是因为盐而亡,但却和盐业国营背后的精神有关——管得太严。所以在汉初,为了标榜和前朝不一样,也是民间实在太惨,开始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开放盐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汉初的“弛山泽之禁”,意味着食盐国营政策被取消,民间可以“自由”开采、运输和销售。盐官不再承担食盐的产运销,只负责征收盐税。但这同时也给权贵、豪强和富商大贾以垄断的机会,汉高祖弟弟的儿子吴王刘濞就是典型代表。吴国靠近东海,有丰富的海盐资源,还有铜矿,于是吴王刘濞招揽天下亡命之徒,煮海为盐,开矿铸钱。吴国实力大增,底气足了后,吴王就不甘心屈居自己侄儿汉景帝之下,召集人马,拉起“清君侧”的大旗,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 所以,汉初取消食盐国营的最大获益者实际上就是权贵和豪族。如此看来,食盐自由经营也是充满弊端的,但实际上,吴王所推行的食盐政策和中央朝廷根本是相悖的,仍然是国营,只不过是经营权由中央转移到地方诸侯而已。当汉中央平定七国之乱后,这种变相国营的盐业活动也随之没落,盐业民营的利润真正开始向民间渗透,但获利者仍然是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和豪民,比如被司马迁称为“大煮盐”的齐人东郭咸阳、成都井盐主卓王孙。 经过汉初祖孙三代的省吃俭用,百姓也休息差不多了,汉武帝即位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再“无为”下去,如何能够超越爸爸、爷爷,如何能够体现雄才大略?所以武帝开始了长期的对外卫国战争。打到后来,没钱了。于是,武帝把目光投入到利润丰厚的盐铁业,重新开始施行盐铁国家专营,以图创收。具体办法与管仲在齐国的政策大同小异,但对于私自煮盐的人,除了没收作案工具外,还要处以“釱(音“却”)左趾”,即给左脚戴上镣铐的惩罚,至于为什么是左脚,鬼知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