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谢安史传,总觉得这位著名的“风流宰相”,其儒雅的风神,潇洒的举止,超凡的才具,及其举重若轻,“谈笑静胡沙”的伟业,都是因了山水的浸润,风流原自山水出。 寄情山水悠然远想 游览养高世之志 汉末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垄断官位,世家子弟天生就是官种,大都“弱冠释褐”,二十出头就步入仕途,三十左右就位居高官。加之战乱频仍,民生维艰,人们平均寿命很低,出生世家,三十岁还沉寂于下僚,就会被视为怪事。东晋士族,王谢称首,两家子弟更是早入仕,早得大官,谢安的兄弟和堂兄弟们都是如此。 谢安早慧,幼年即聪颖非凡。少年时期,就已“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刚满二十,就受到丞相王导等人的器重,而负“重名”。按常规,谢安的仕途应该比一般世家子弟还要顺风而开阔,但谢安却对这一切全都漠然视之,眼见得兄弟们都身居要职,四十出头的谢安仍旧一介布衣,他却满不在乎,“晏然不屑也。” 二十至四十,正是一个人的黄金岁月,这个年龄段的魏晋士人,大都奔竞于仕途,拼命将官位的利用价值最大化。谢安却背其道而行之,他在“优游山林”。谢安寓居在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一带),这里山水绝佳,是隐居读书、游览风光的胜地。谢安经常和王羲之等结伴而游,“放情丘壑”,“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出门就乐山乐水,尽享山林之乐,回家就将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化而为富于哲理和美学意蕴的清谈和诗文,看不出一点想做官的意思。 谢安好游山,也好泛海。一次与孙绰、王羲之等大名士乘船到海上游玩,突然风起浪涌,船颠簸不已,孙、王等人紧张得脸色都变了,喊着要回去。谢安却显得很开心,游兴更浓,兀自歌唱啸吟,旁若无人。船工见谢安如此,颇受鼓舞,继续驾着船向深海驶去。风愈来愈急,浪愈来愈猛,船颠簸得愈发剧烈,同船众人吓得不得了,喧哗骚动,不敢就座。唯有谢安依旧神定气闲,从容说道:像这样,怕是回不去了。“众人即承响而回”,大家被谢安的镇定镇住了,谢安的话音刚落,都已安然就座,船工也顺势调回船头,稳稳当当地驶向岸边。 谢安酷爱自然,也有意识地以之感染儿女和侄儿侄女们。一个下雪的冬日,天气寒冷,不宜出行,谢安便把一群子侄招集在一起,讲论文章奥妙。窗外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漫天都是飞舞的雪花,谢安看得高兴,于是离开书本,引领大家联句咏雪。谢安领头,朗声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不禁笑开了怀。谢安顺理成章,因势诱导,巧借眼前景,引领子侄们通过对下雪的比拟,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诗文写作的奥妙,全在对生活对自然的神悟妙悟,更激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深爱,通过一次联句咏雪,具体而微地向大家阐释了一个人生哲理:美在自然,热爱自然,处处有美,时时有美,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必定有美的人生。谢安的家教是成功的,子侄辈多有文武之才,特别是谢道韫,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以其睿智敏捷的“咏絮之才”和高贵雅洁的“林下风气”,深受时人仰慕。 谢安热爱自然,喜好山水,出于至诚,后来主持朝政,日理万机,仍忙里偷闲,不废游览。一次和王羲之同登冶城,举目四望,便自陶醉,“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羲之委婉地劝他,国家正处于危亡之际,应该多注重实务,谢安却认为自己的山水游览,恰好有助于报效国家。 事实的确如此。谢安长期拒不入仕,终生爱好游览,并非消极丧志,而是通过山水游览,参自然奥妙,悟天地灵气,以涵养性灵,高尚情操,陶冶才具,从而以大善之身,更有效地负起“兼济”之任。人们日益清楚地看到,正是这位高卧东山,忘情山水的谢安石(谢安字安石),才是可以安天下,拯国难的伟丈夫。一时之间,朝野喧呼:“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而谢安也迫切地感觉到,自己是该出山了,是该干一番伟业,以反哺神州山水的涵养哺育之恩了。于是,谢安出山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