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传统礼制系统中,尤以历代王者主持的祀天之礼最为庄严虔敬,所谓“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商周之际,天有“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等人格化称谓,因有“祀帝于郊,敬之至也”的说法。西周时期实行的天子祀天于圜丘(圆形神坛)、祭地于方丘(方形神坛)的郊社之礼,历周秦汉唐以至明清,成为历代王朝遵行不变的定制。近年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影响深远的古代祀天之礼,早在《周礼》成书3000年之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而其产生的机制则与农业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据近年取得的农业考古研究成果,世界上最早的水田稻作农业和旱地粟作农业分别起源于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和北方的黄河流域与辽海地区一带。上个世纪70年代,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的近百个储粮坑穴(有学者认为是祭祀遗存)中,发现有大量灰化谷物,发掘者认为属于人工栽培的粟类遗迹。据测算,其腐朽之前的重量可达10万斤以上。这种情况表明,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北方地区的农业就已经超越了初始发展阶段。近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重新对磁山遗址发现的灰化谷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植硅体检测和分析,发现距今约10000~8700年前,磁山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为黍类,到了距今约8700~7500年期间,出现了少量的粟类。2003年,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兴隆洼文化房址居住面和堆积层中发现了1500余粒碳化谷物标本,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粟类谷物颗粒实物遗存。经中日有关专家鉴定,这些谷物标本包括黍类和粟类两种人工栽培作物。其中,黍的比例占90%,粟占10%。此外,在下辽河的沈阳新乐文化遗址,也曾发现有年代稍晚的人工栽培黍类颗粒实物遗存。据有关植物考古专家研究,在兴隆沟遗址发现的碳化谷物颗粒与黄河中游一带发现的同期谷物颗粒相比,在形态学上要显得更进步一些。种种迹象表明,红山文化遗存集中分布的辽海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旱地粟类农业作物的中心区域之一,在距今约8000~5000年的时段范围内,兴隆沟古代居民的食谱已经长期以植物类食品为主。其中,在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辽西史前居民所食植物类食物的比例为60%,到了距今60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中晚期,植物类食物的比例已经增长到了80%。这意味着北方旱地粟类作物的驯化过程在红山文化时期已大体完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