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生和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土地载能的有效提升,从而使社会得以供养较多的人口,规模较大的农业定居聚落于是渐次出现,由此引发城乡的分化和国家文明社会的到来。如果从社会秩序的管理和控制角度观察,可以把中国大陆农业发生以来最近万年的历史概括为前国家时期和国家时期这样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在前国家时期,社会秩序的掌控主要是通过祭祀神灵来运作和实现,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周易·观卦·彖辞》),而随着国家的出现和发展,社会调控的机制不再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更多的则是王权的运作和王政的推行。在以西周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国家发展阶段,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就是通过不断整合、升华远古以来的祭神礼仪而形成的礼仪制度,是谓礼制。礼制的推行和军事的强化成为中国古代国家调控的主要内容,因此有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说法。据《大戴礼记》等记载,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最核心的内容有三个,其中第一条就是祭祀天地,另外两条是宗事祖先和尊崇君师。所谓“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古人是怀着一种感恩之心来权衡礼仪制定原则的。《礼记·礼器》上说,“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郊特牲》上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人之所以“尊天亲地”,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礼记·郊特性》)。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观察,宗教观念的逻辑起点,往往是人类对于自身及其衣食来源的神化。所谓“民以食为天”。人类维系生存所需要的所有物产资财,都由地而生,而四季农时的更替、耕作物候的把握皆取法于日月星辰的移易,即取法于上天的垂象。祀天祭地,是出于对天地伟力和功德的敬畏、感激与回报。 在渔猎时代,人类的基本食物来源是野生的动、植物。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举凡能够被感知的动物和植物,都可以幻化成受到尊崇的神灵。辽西史前考古研究结果表明,在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前期阶段,随着社会分化现象的逐渐产生和发展,人们观念中的各种神灵也相应地发生了分化。一个突出例证就是与人类物质生产密切攸关的以猪、鹿、鸟、蛇为代表的动物神灵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众神之长地位的龙神。渔猎时代崇猪、崇鹿、崇鸟与崇蛇观念的升华与整合,便是中国古代崇龙礼俗出现的契机。红山文化时期的西辽河地区,是标准的兽首蛇躯蜷体龙最早出现的原生产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