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藏秦简中的《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以下简称“《陈起》篇”),包括32枚竹简上抄写的800多字。这篇文献通过“鲁久次”的提问和“陈起”的回答,首先明确了数学在人们知识结构中的头等重要地位,然后论述了“数”的起源及其与宇宙万物的关系,又详细列举了“数”在各项社会管理和生产活动中的实用价值,最后指出学习数学的一些入门诀窍。《陈起》篇的结构并不复杂。 第一段,鲁久次首先向陈起讲述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读语”和“计数”不能兼通的情况下,应该先通晓哪一种?陈起毫不犹豫地回答:“舍语而彻数”,肯定了“数”在各种学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段,鲁久次进一步追问:“天下之物,孰不用数?”陈起答曰:“天下之物,无不用数者。”然后列举世间万事万物,无不与“数”相关,尤其是重点阐述了人体疾病与宇宙结构的关系。他提出的“地方三重,天圆三重”的宇宙结构,和“命为四卦,以卜天下”的卜法,在传世和出土文献中均从未见过,值得深入追索。有关音律、历法与“数”之关系的议论,触及中国古代宇宙模式的本质,已开启《史记·律书》、《历书》和《汉书·律历志》的先河。 第三段,鲁久次又问:“临官莅政,立度兴事,何数为急?”陈起的回答是:“数无不急者。”共列举八事,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管理和生产活动的各方面,因此陈起的结论是:“民若不知度数,无以知百事经纪。”如果说上一段是从起源方面阐述“数之体”,那么这一段则是从功能方面列举“数之用”。这种注重学问实用价值的态度,是否源于秦人崇尚事功的文化传统呢?因为《陈起》篇创作的具体年代和作者的出身地域均无法确定,对此问题恐怕不宜轻下判断。笔者更倾向于将这种“实用主义”态度看作战国后期带有普遍性的社会观念。 既然“数”如此重要,陈起于是强调统治者应该“颁数”,即确定数字标准,向全社会公布,民众可以由此“知百事之患”。而从民众的角度,则应该积极学习和运用“数”。因此在本篇的最后,陈起还指出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要点,比如“数与度交相彻”,“前其难而后其易”,“命而毁之,锱而锤之,半而倍之,以物起之”等。本篇的最后一句“隶首者筭之始也,少广者筭之市也”,其实也是给初学者指点门径,同时引出下面《算书》甲种的正文内容。 《陈起》篇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战国晚期,学者已经对数学的起源和社会功能有了系统认识,这对于中国早期数学思想史的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直到两汉之际,我们才在《汉书·律历志》中看到类似的议论,《陈起》篇的文字虽然不及《汉书·律历志》精练,但基本的思想脉络已经具备。 (来源:《北大藏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初读》,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