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妻九妾,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袁世凯死后,袁氏大家族陷入劫难,文革时期,一些袁氏后人甚至不敢姓袁,改为姓“周”和“方”——表示避难不忘祖,内心深处仍有一个“圆(袁)”。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袁氏家族又慢慢聚拢起来,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袁家有故事》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并探访了健在的袁家后人(主要是袁的孙子、曾孙辈),让一个家族的悲欢浮出水面。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袁世凯本人。亲友后辈心目中的袁世凯,和教科书中的那位“窃国贼”,自然有所不同。 孝子的刻骨伤心事: 官再大也无法合葬父母 袁世凯兄弟六人,只有老二袁世敦是正室所生,其余五人均为如夫人刘氏所生。 这位袁世敦当年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出钱捐了个“盐大使”的虚职。任山东巡抚期间,袁世凯疏通关系,给袁世敦谋了个小官职。后来山东闹义和团,洋人抗议后,清廷处理了一批镇压不力的官员,袁世敦也被撤职。 袁世敦迁怒于袁世凯,怪弟弟在关键时刻没能帮忙说情。兄弟两人的关系从此闹得比较僵。但要说彻底反目,还是因为葬母一事。 袁世凯是个有名的大孝子,在任山东巡抚期间,他把生母刘氏夫人接到济南照顾。不久母亲病逝,袁世凯十分伤心,袁家兄弟几经协商,最后定在次年秋天将刘氏厚葬。到了第二年秋天,慈禧太后专门下旨,赏予40天丧假,并加恩赏给刘夫人正一品封典,派河南巡抚专程前往项城致祭。 这显然是极高的待遇,这时袁世凯已是直隶总督,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他亲自带着仆从及大批地方官员数百人,浩浩荡荡开赴项城。葬礼盛况空前,地方官项城知县仅有资格担任陪祭的知客先生(接待员),而临近的淮阳县知县,连这个资格都没有,只能在账房打杂。 然而,袁世凯万万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刻,二哥袁世敦以嫡子的身份,竭力反对刘氏与他们的父亲合葬,理由是:有资格与父亲袁保中合葬的,只有他的生母也就是正房夫人,而偏房刘氏,只能葬在旁边,另砌一座小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