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与其相关联的殷商文化。它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日益渗透到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之中。自1899年甲骨文被有意识地收藏开始,甲骨学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曾将甲骨学的百年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草创时期(1899—1928年)、发展时期(1928—1937年)、深入时期(1949年至今)。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甲骨文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899年甲骨文被鉴定。王懿荣、王襄和孟广慧都为甲骨文最初的发现与鉴定出了一己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告诉记者,甲骨文从发现到研究,两位学者贡献卓著,一位是罗振玉,另一位是王国维。首先,在甲骨的收集方面,罗振玉促成刘鹗出版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罗振玉自己也致力于甲骨的收集工作,编写了《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等。其次,罗振玉查明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安阳小屯村,使得一度被古董商垄断的甲骨可以为学术所利用。此外,罗振玉辨明了甲骨出自晚商都邑,学者从此可以将其与文献中有关商代历史的记载联系起来。再次,在考释文字方面,罗振玉完成了《殷商贞卜文字考》,此后,随着《殷虚书契考释》和《增订考释》的出版,他考证出了大部分的商王名号,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而王国维则开启了甲骨缀合的先河。在罗振玉工作的基础上,他通过甲骨缀合纠正了《殷本纪》中商王世次的错误。在《殷卜辞中所见商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两篇文章中,王国维系统研究了甲骨文中出现的商先公先王的名字,并与《史记》的记载相印证。此后,他进一步提出将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甲骨学研究的第二阶段是从1928—1937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先后开展了15次科学发掘,一共有12次发掘获得了带字甲骨,总数达24900余片,这一时期出土的甲骨文都有明确的坑位和层位记载,并伴有出土遗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以1936年6月的第13次发掘最为重要。当时发现一个完好的H127窖藏坑,共发现甲骨17096片,这是甲骨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在殷墟发掘期间,围绕着甲骨文所进行的殷墟考古各方面的研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其主要突破是基于考古学发掘成果开展的殷墟甲骨文的分期研究。董作宾首次提出了“贞人”说,为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研究打下了基础。他在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把殷墟甲骨文划分为5个不同时期,从而把商代各王历史的研究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