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学术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经过各国正义人士多年的努力,已经勾勒出日本推行“慰安妇”制度的轮廓。学术界用大量文献证实,日本政府陆军省、海军省、外务省、法务省等参与其中;弄清了日本军队中实行“慰安妇”制度的命令系统。二战时期,日军的慰安所有各种类型,而日军直接经营的慰安所,可以说最能体现日本国家控制的军事性奴隶制度的特征与性质。 第四,国际社会达成了许多共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地举行的听证会,历史学界、法学界、社会学界、妇女界等广泛参与,推动了国际共识的达成。 1996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率先提出报告,认定“慰安妇”问题是日本战时推行的性奴隶制度,是战争犯罪。2007年,美国、欧盟、加拿大、荷兰以及韩国议会相继通过决议,谴责日本推行“慰安妇”制度,敦促其谢罪道歉。联合国各主要机构通过类似的决议,例如,2014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表《日本人权审查结论》报告,认为日本应该为二战期间的“慰安妇”问题承担责任。在英文语境中,Comfort Women 日益为Sexual Slaves所替代。 相关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尽管各国合力推进了“慰安妇”问题的研究,但由于日本政府的不认罪,该问题的解决仍看不出端倪,而且目前的研究也有诸多不足。 首先,中国失去了系统的、全面的最佳调查时机。近30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规模浩大的县志工程中,很少对“慰安妇”这一抗战相关问题作深入调查,甚是遗憾。就官方机构而言,只有海南省政协作了较认真的部署,从而确认了近百位受害者和60多个慰安所,成为这段历史难得的见证。 其次,研究队伍偏小。随着老一辈抗日战争研究专家的离世和退休,抗日战争的研究人才越来越青黄不接。30—40岁之间的优秀研究人才可以说凤毛麟角。从事“慰安妇”问题研究,既要懂得日语等语言,还要有长期田野调查的勇气,能坚持下来的学者少之又少。 再次,资料分散,各自为政,至今不能共享使用。时至今天,抗战文献档案的利用还很不足。2014年,吉林省档案馆公开的关东军档案非常珍贵。但是,我国数以千计档案馆收藏的许多抗战资料,迄今仍处于尘封之中,需要有一个长远规划来统筹整理与出版。国外一些机构将档案文献在网上公开,供国内外学者无偿利用,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我国也应加强有关“慰安妇”问题档案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最后,国际联合仍有待加强。“慰安妇”问题涉及亚洲许多国家以及荷兰等西方国家,这就要求受害国联合起来,加强合作,共同与不认罪的日本官方进行交涉与斗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日本侵华战争‘慰安妇’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3&ZD09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