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海昏侯墓的位置、形制与规模使得它在发掘之初就被学术界迅速锁定为西汉废帝刘贺之墓,墓主的身份最终是由墓中出土木椟和金饼上的文字以及私章得以证实的。刘贺私章出土后,纽部清洗费了不少工夫,它和海昏侯墓中其他出土文物一样,丰富了人们对汉代物质文化的想象,该印纽曾被断为螭虎纽、蟾纽、凤纽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以为当判为“枭纽”。以枭为纽的情况前所未闻,那么,刘贺私章上的造型真的是枭吗? 所谓“枭纽”,即将印纽制成鸱鸮形(汉代“枭”字义同“鸮”)。鸱鸮在先秦或汉代的文献与图像记录中,被认为是与墓葬关系较为紧密的一种鸟。如果说海昏侯墓所出刘贺印确实是专为丧葬的需要而制作,那么其用意就不言而喻了。然而,从经验来看,汉代出土的各类印章中,私章往往都以死者生前所用章随葬,在另一个世界表明死者的身份,只有公章才需要专门仿制,因此刘贺章为墓葬专门制作的推断可以排除。关于枭纽可能具有的意义,我们可对上古时期人们如何看待鸱鸮作一简要回顾。 从远古时期开始,直到商代,鸱鸮都被视为神鸟。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就藏有一尊新石器时代的半球形陶鸮,原始时期此类圆雕通常都是祭祀对象或神祇;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出土了大量以鸱鸮为表现对象的拟形青铜器、玉器,有些学者甚至提出籀文体“商”字(商代的国号)也是鸱鸮面部的正面写照,可见鸱鸮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此,学者们提出至少有三个理由可以进行解释:其一,鸱鸮是一种猛禽,在军事领域被视为吉祥物;其二,鸱鸮活动于夜间,是为夜神或梦神;其三,鸱鸮是祖先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进一步指出它可能还是商代的皇室图腾。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仰符号,主宰生死的至上神,在周代以后,迅速地从现实生活中隐匿,这与商的征服者周不无关系。朝代更迭使得鸱鸮失宠,但在墓葬这种地下语境中,它的传说还在继续。 在汉代,大多数人对死后世界怀有期待,追求长生或灵魂不朽者大有人在,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墓葬中的殉葬品和纹饰,出土的帛画、冢当、画像砖、画像石等视觉材料上都发现了鸱鸮形象。以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T型帛画为例,画面的三个位置上出现了鸱鸮,其中一处在正中心的位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鸱鸮在汉代墓葬中是墓主沟通天地的重要载体。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文献资料又表明,汉人对鸱鸮的“不孝”行径(如“羽翼既成,食母而飞”)可谓“深恶痛绝”,甚至连它的声音都被斥为“恶声”。《说文》提及,《汉仪》有“夏至赐百官枭羹”的仪轨,每年夏至前夕,便“使东郡送鸟”。东郡位于今河南、山东交界处,距昌邑不远。刘贺既黜,返昌邑旧宫后,张敞曾伺机试探他,说:“昌邑多枭?”言语或有所指,如《焦氏易林·坤之道》就借鸱鸮讽喻周王室所经历的政治灾难,但刘贺的回答显然没有让张敞感到应有的睿智和机敏:“然。前贺西至长安,殊无枭;复来,东至济阳,乃复闻枭声。”汉帝每年“五月五日做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食之”,此举旨在倡导孝道文化和攘除灾异。汉代文赋中也不乏恶鸟鸱鸮的身影:《荀子·赋篇》中有“天下幽险,鸱鸮为凤凰”句,鸱鸮被当成与凤凰对立的形象;朱穆曾用鸱鸮喻伪君子,写了首《与刘宗伯绝交诗》;贾谊睹鸱鸮入室,觉得不详,作《鵩鸟赋》聊以自慰。鸱鸮之为时人所厌,由此可见一斑,除了较为特别的场合,如军队、墓葬语境之外,鸱鸮已基本被剔出汉代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它被选为印纽形象的可能性极低,印纽形象应该是吉祥的符号或者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