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一边行军,一边利用休息间隙写稿。有时一无依傍,就俯身马鞍挥笔成文。他自己也说,转战陕北这段生活是他一生中精力旺盛的时期,也是写作速度最快的时期,可以做到倚马可待。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以胡乔木的名义撰写驳斥艾奇逊的谈话,胡乔木成了国际知名人士。他指导《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还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他以笔为枪,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人民日报》撰写重要文章;他撰写、发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的大名举国皆知。 邓小平的得力助手 新时期到来,胡乔木再次充当邓小平的得力助手。邓小平先让胡乔木主持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文章的写作,并参与著文对两个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关于按劳分配和关于商品生产)进行拨乱反正。之后,胡乔木又协助邓小平起草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和向中国工会九大的祝词。尤其是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这些讲话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进程,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从思想理论到工作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胡乔木为此作出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我们的第一支笔杆”在新时期最出众的业绩是协助邓小平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历经多次修改,终于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历史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社会上的错误思潮和理论务虚会上出现的一些偏差,胡乔木又协助邓小平起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稿。这篇讲话产生了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 胡乔木晚年,最为呕心沥血的是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如果说,胡乔木参加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他“党内第一支笔杆”的开端,那么,他在邓小平主持下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反复修改,则是“我们的第一笔杆”的杰出成果。而起草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决议,则成为胡乔木为邓小平做的最后一件文字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