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兴起了一种精神”——在同一根血脉里,浩气长存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黄河大合唱》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胜利了! 93岁的老兵王楚英那时正在昆明,他至今仍清楚记得:“伴随着欢呼声与叫喊声,全场的帽子都飞上天了!” “我从来不喝酒,但那天也被人灌醉了。在昆明街头,哭喊着拥抱,敲锣打鼓狂欢。”王楚英说,“城里的老百姓原本都在睡觉,后来也都被我们吵起来跟着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 八年的艰难与企盼,都在这一刻尽情宣泄。 9月9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迎来了最光荣的时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这里向中国政府呈交投降书。 曾亲历南京受降仪式的赵振英回忆:“塔楼上代表胜利的巨幅‘V’字格外醒目。从礼堂门口一直到外面的大街上,每隔50米竖着一根旗杆,挂着中、美、英、法、苏五面国旗。每根旗杆下,中国士兵精神抖擞。” 老人还记得这样一幕:冈村宁次在投降书写上自己的名字,从上衣口袋内取出印章,盖于名下。因为紧张,印章盖歪了,他面露难色,又无可奈何。 世人惊讶,在那场极度不对称战争中,落后的农业国中国,何以能战胜穷兵黩武的发达工业国日本? 亲历抗战的著名记者曹聚仁曾回顾:“我们在抗战初期,也曾用血肉躯体来和敌人的飞机大炮相抗拒;也曾从肉搏中争取小胜,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也曾临到失败的边沿上,坚忍支持,兀立不屈;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所受敌人摧残、破毁的程度,远过于这次世界大战中任何国家。” 毛泽东洞幽烛微: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中国的武器固然不如日本,“但武器是可以用人的努力增强的,战争胜负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物”。 全面抗战八年,中华儿女付出了重大牺牲,累计伤亡3500万人,占二战中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 全面抗战八年,中华民族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磨砺和锤炼,一种更加强健的民族精神呼之欲出。 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那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那义无反顾、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那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愈发彰显。 靠着这样的精神,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靠着这样的精神,中国人民凝聚起不竭的抗战动力,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这精神,注定光耀千秋,鉴往知来。(执笔:徐寿松、李柯勇;记者:王绥翊、明星、孙晓铮、王晓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