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荆州花鼓戏的乡土文化密码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周丽玲 参加讨论

    荆州花鼓戏是一种源于湖北天(门)沔(阳)乡间“土花鼓”“地花鼓”的湖北地方戏曲。它虽然在湖北地方戏曲中位居汉剧和楚剧之后,但在江汉平原上却位居老大,任何外来的戏曲,如京剧、汉剧、楚剧,都无法挑战它的演出市场,夺去它的风头,当地民众因此称其为江汉平原上的“老国戏”。任何地方戏曲,都是在地域文化的土壤和区域历史演进脉络中孕育成长的,蕴藏着地方历史文化的密码。荆州花鼓戏也同样如此,悉心发掘,便可明了其中丰富的乡土文化信息。
    荆州花鼓戏的前身是沔阳花鼓戏,经渔鼓、三棒鼓、碟子、连厢、小曲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碰撞融合,并吸收汉戏、楚剧等戏曲精华而诞生。沔阳花鼓戏起源于民间,其早期形态叫作“土花鼓”“地花鼓”“沿门花鼓”“推车花鼓”“乞讨花鼓”等,由名称可以看出其地地道道的草根色彩。但是,民间文化富有充分的智慧,它们善于改造自己的草根特色,寻求一个更有来历更有身份的根源,抬高自己的地位。沔阳花鼓戏就是如此,它虽然来自田间劳作与流浪乞讨生活,但在秘传的《汪家门徒师承谱红帖》等材料中却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正宗出身。
    汪家门是沔阳花鼓戏的最早流派。其一世祖为汪源发。在相关记载中,汪源发被描述为一个很有来历的人。“明朝成化王末年,弘治御极杀洪喜娘”,“我们唱戏的(要)满门杀死,以后未有杀死的玩戏的人,入了江湖客”。据此,汪源发大抵是宫里的乐工,“(因)捉拿玩(戏)的人,无家可归,隐姓埋名,(改)姓王名水发,虽入了江湖,总是传戏,推车花鼓、采莲船、唱小曲子、打连厢、瓦子板。传与儿子汪羊子,又传陈明中,又传夏克明,又传汪九五,又传汪春堂,又传汪恺,又传汪春保。接起一代代根源,未有断线。”汪源发不仅开创了汪家门,而且由于有宫中乐工的正规音乐技能,“会工尺谱”,由此沔阳花鼓戏的音乐也是有来历的。《汪家门徒师承谱红帖》成帖时间不详,从文字重复和语气不太通畅的情况看,应该是经艺人口耳相传而形成的,其所叙说的追杀戏人等事例也无从考证。但经过这个故事的渲染,沔阳花鼓戏就有了宫中乐工的背景,而不再是一群乞讨艺人的创造,从而与正统文化发生了关联。关于沔阳花鼓戏的来历,还有另一个传说。据说有一年发水灾,有两口箱子飘到沔阳城。百姓捞起打开一看,一箱是戏服,另一箱是头盔。于是,大家穿彩装,踩高跷,唱地花鼓,花鼓戏由此诞生。这种说法暗示沔阳花鼓戏的产生是一种“天授”,带有“神意”。它和上述汪源发创花鼓戏之说,都是借用正统文化以提升沔阳花鼓戏身份地位的策略,是民间对于草根文化的抬升和塑造。
    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专门有一篇文章讨论湖北花鼓戏,他赞扬说,湖北花鼓戏的题材“有许多地方可以很真切的看得出平民社会的生活和风俗”。和汉剧楚剧比较,荆州花鼓戏更富有乡土气息,保留的江汉平原上的民众生活形态更为丰富。在整体风格上,沔阳花鼓戏以悲情为主调,这种悲情源于沔阳花鼓戏“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历史。这一段历史,不仅留下了传统剧目《打莲厢》《逃水荒》,而且给沔阳花鼓戏的情感表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江汉平原上的民众饱经战争、灾荒的磨难与痛苦,沔阳花鼓戏的悲情和他们内心的情感相碰撞,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以剧情而论,沔阳花鼓戏“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其中的不少戏,如《三官堂》《斩经堂》《柳林写状》中的主要人物,都能实指家住什么地方,真实姓名是什么。《告经承》中的张朝宗,不仅实有其人,而且家谱尚存。沔阳花鼓戏打锣腔的常演剧目有个传统,“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喻老四是位贫农,张德和是位商贩,都是有原型的人物。《白扇记》也是沔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不唱白扇记,不是花鼓子戏”。而《白扇记》也是依真人真事编出。正因为如此,江汉平原上的民众观看沔阳花鼓戏,觉得就是邻家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十分贴近。还有一些表现风尚掌故的剧目,如《仙桃十二景》《沙市宝塔》,景致就在身边,情节就在日常,令民众深感亲切熟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