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岸史学界“二张”合作主编的《中华民国专题史》,已于2015年4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事有巧合:张宪文、张玉法两位主编都姓张,原籍同为山东省;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正好有70位专家共同完成这部巨著。70位专家中大陆有35位;台湾30位,香港与澳门地区共5位,加起来也是35位,就人数分配而言,颇具代表性。更值得注视的,诚如此著《总序》结语所云,这是两岸历史学者首次进行的大型学术合作。 这套书的付梓意义重大,就台湾而言,30位历史学者均为史学界菁英,除张玉法为史学界前辈外,其他绝大多数学者均为新生代,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大陆及香港、澳门的学者亦然。他们鼎力完成的这一著作,为两岸学术合作树立了良好典范。 学术研究旨在追求真理,真理无止境,学术研究亦无止境。关于近代史中的诠释或论述,两岸学界过去分歧较大,一为1920年代的国共分合问题,二为抗战问题,三为二战后的国内战争问题。这套书对这三大问题的处理,一为第四卷的《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二为第十一卷的《抗日战争与战时体制》,三为第十六卷的《国共内战》。这三卷的主稿人,均有两岸学者。 关于国共分合问题,“联俄与容共”、“国民革命的顿挫”等章节有论述。例如,1924年国民党改组,对孙中山三民主义重新诠释。传统说法认为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而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书中提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经历从不完整到逐渐发展深化的过程”。这一论述中外学者都能接受。关于1927年武汉“分共”问题,过去常见论述是“汪精卫集团的叛变”。但这套书对这一问题作了完整分析,认为事件相关方均有责任。 抗战问题是第十一卷《抗日战争与战时体制》阐述的重点。就本卷内容来看,纯属就事论事,没有政治偏见。大陆学者主稿部分为本卷的绪论及第七至九章,分别为战时财政、征兵、征粮。关于财政方面,著者认为:“学界对于战时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予以全盘否定,基本结论是财政搜刮、恶性通货膨胀、金融垄断。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的研究在评价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学界开始对其给予更为实事求是的评价。” 本著第十六卷《国共内战》认为,“由于国共和谈正在进行中,蒋介石为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不惜代价夺占四平、长春、吉林等东北更多的地区”。又认为“由于国民党单方面召开国大,将政协协议破坏无遗,和谈之门已被关闭……中共仍为挽救时局,重开谈判作了最后的努力”,等等。就总体而言,这套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 (作者系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