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时代召唤的思想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不仅仅是语言的革命,由于其思想革命性质,甚至可以说,语言的革命也是为思想革命服务的。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向现代迅速转变,这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当时封建旧文化对国人的精神思想和话语表达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桎梏,如何去除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创造表达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新文学,促进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就成为五四文学先驱者承担的重要社会使命。这决定了文学革命论者不可能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即使是被认为有此倾向的前期创造社,他们其实也是用自己的作品表现对社会的控诉、表达自己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这绝不能与旧的“载道”文学观相提并论:文学革命所“载”的并非是封建文化的“道”,而是表达作家自己的生命体验及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至于后来“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那也是文学应时代要求而发出的响亮声音。而且,“革命文学”也并非都是公式化、概念化之作,茅盾、丁玲、张天翼等人创作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优秀作品,既深刻阐释了革命的意义和价值,又不脱离作者的生命体验与独立思考,不失其个人风格。 中国古代也有多次文学革新运动,但大多采取“以复古为革新”的策略,而五四文学革命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仿古拟古,显示出更决绝的态度和更宏大的气魄。茅盾早年译介西方文学思潮时,特别针对中国古代小说只重叙述、缺乏描写的缺憾,提出借鉴源自法国的自然主义,而自然主义的特点,就是重视描写现实的客观性。到了晚年,他又撰文批判同样来自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茅盾早期的思想和创作,直接受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影响,是文学革命成果的直接体现。这些思想或隐或显地影响了茅盾那一代作家的一生。胡适、郭沫若等人的白话诗突破古典诗歌美学的清规戒律,所体现出的追求自由、呼吁解放的精神,起到了无可取代的历史作用。不论是陈独秀旗帜鲜明的理论主张,还是继之而起的新文学早期作家的创作实践,都说明五四文学革命与新古典主义传统是背道而驰的。 当时的进化史观是文学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种文学发展观念虽然遭到不少研究者质疑,但在当时的中国,提倡进化史观的要点在于求变,在于与时俱进,是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的。胡适所说“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既是进化史观的体现,又是《文心雕龙》“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思想的现代赓续。它并不否认某些文学样式、某种文学形式在特定时期有其辉煌的成就,但又认为每种文体也都有其衰落的过程,需要随时代而变革。因而,作家的思想观念包括美学观念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要求。这一观念鼓励文学创新,反对故步自封,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