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史作为哲学史的尝试 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冯契注重将哲学家的思想置于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前后联系起来考察其“逻辑发展”,以揭示其中所包含的认识环节。近代以降,由于现实经历着剧烈变革,思想家们一生变化较大,往往来不及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因此,冯契认为对近代哲学不要在体系化上作苛求,而应注重考察思想家们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独特贡献,看他们在当时提出了什么新观念来反对旧观念,从而推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近代伊始,西方各种思潮与观念冲击着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面对“中西”之争,中国近代哲学家吸收新观念来批判旧观念,同时又对新观念保持自省反思。由此,中国近代哲学便凸显出“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的复杂局面。 冯契视观念史研究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注重方法论的探讨。根据冯契的见解,中国近代哲学史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在哲学理论上的集中表现”,这预示着冯契不以哲学体系为核心,而以“观念的变迁” 来考察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他自觉地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的扩张与变体,一方面试图在经典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寻求观念的根据;另一方面也注意到观念本身在生活世界与经典世界的互动。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链接: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续篇,论述了中国近代哲学(1840—1949年)的发展历程。这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继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之际以后的第三个大圆圈。全书除绪论外,分为四章。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开始进入唯物辨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等。书中认为,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制约下,主要围绕着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问题以及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既受到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又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名实”之辩、“天人”之辩在近代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