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吴光 参加讨论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钱德洪《年谱》记王阳明:“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绝镇守横征,杜神会之借办,立保甲以弭盗,清驿递以延宾旅。至今数十年犹踵行之。”可见其治理庐陵成效卓著。
    掌政庐陵时期,王阳明在政务繁忙之余,坚持讲学。这个时期的讲学特点是主张“静坐”以“自悟性体”的修养方式,“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可见,王阳明主张的静坐,是旨在摆脱纷纷世务而涤除私心杂念的一种道德实践,是王阳明确立良知心学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庐陵任职不到一年,阳明奉命入京朝觐。于正德五年年底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次年调吏部主事。其后五年,历任考功清吏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等职。他仕宦之余,讲学不辍,故弟子日众。其讲学重点仍以“静坐”为主,“只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治实功”。但这样教法,毕竟未脱旧学窠臼,且与佛老的禅定与静坐很难区分。
    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十四日,四十五岁的王阳明奉旨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地方。十二月初到达江西,从此开始了一介儒生的军旅生涯。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奉命到福建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之下,竟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于是朝廷封他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书。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就在种种苦难的磨砺中,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对此,其弟子钱德洪所编《年谱》“正德十六年辛巳”条下记载说:“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乃遗书守益曰: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可见,王阳明的良知之教是在平定宁藩叛乱以后,以提出“致良知”三字为标志而形成的。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