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高文彬:从虹口弄堂出发参加东京审判(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解放日报 沈轶伦 参加讨论

    青年学子,绝不向日本人低头
    上个世纪初,最令百姓受苦的,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亡国之痛。
    高文彬兄妹四人中有三人皆就读于东吴大学。其中东吴大学法学院,原本位于虹口区昆山路146号,是一栋4层小白楼,从这里诞生了一批中国早期最精通英美法、最擅长比较法研究的人才。然而1937年,战争炮火影响下,东吴法学院被迫迁至上海公共租界避难,其后8年,法学院不断迁徙避难。
    1941年12月,日军又占领了上海租界,此后法学院为了保留教学火种,不得不分为两路——1943年到1945年间,法学院赴“大后方”重庆重新开办。而留在上海的师生,则以东吴法学院的谐音“董法记”名义恢复上课,并不断迁址。
    当高文彬入读法学院时,学校借用了爱国女校的校舍。他忘不掉在日军眼皮底下去课堂的羞辱:上学的路上,会经过一个日军的岗亭,日军要求所有中国人路过时必须停下来向他们敬礼,如果谁不敬就要被打。高文彬为了避开这个岗亭,宁可每天绕远路去上学。
    但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法学院对教学未有一丝松懈怠慢。由于功课负担重,一些学生中途跟不上,入学的一年级班内约有80位同学,到四年级时人数只剩一半,可见训练之严。高文彬曾回忆道,当时的教学环境下,“东吴法学院学生的专业英语过硬。学生学习英美法时,授课是全英文教学,其中讲授英美法时请美国总领馆的法律顾问给我们上课,讲到德国法时则请德领馆的法律顾问来上课。”
    目睹山河破碎的锥心之痛,让师生们更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在之后的1946年至1948年间,中国代表团前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17人中,10人皆来自东吴法学院,除了高文彬外,首席检察官向哲濬,检察官首席顾问倪征燠,助理检察官裘劭恒,检察官顾问鄂森、桂裕,法官秘书方福枢、杨寿林,检察官翻译刘继盛、郑鲁达等皆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