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是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及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并于1957年第一次使用了“现代化”一词。在这年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和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3](p.207)1959年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4](p.116)这样,原来的三个现代化就变成了四个现代化。1960年3月,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首相时表示,我们“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4](p.162)1963年8月,他进一步明确提出,我们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很快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9]。这便是四个现代化的由来。现在有学者认为毛泽东不是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出者,并以此否定毛泽东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这与历史事实是不符合的。邓小平在1980年4月1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时的谈话中就曾明确指出:“我们现在讲的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是周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出来的。”[1](pp.311~312) 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思想为邓小平所继承。1979年初,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1](pp.162~163)在1979年10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邓小平强调:“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各条战线上的群众和干部,都要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1](pp.208~209)因为,“许多问题,不搞四个现代化解决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国防相应地得到巩固和加强,都要靠搞四个现代化”。[1](p.276)正是基于对实现四个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他把实现四个现代化提升到了“中国最大的政治”的高度。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指出:“就我们国内来说,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1](p.234)1980年2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1](p.276)此后,邓小平又多次阐述过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毛泽东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核心和本质。如前所述,毛泽东是在考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因此,他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与毛泽东一样,邓小平也把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定位在社会主义。他曾多次强调:“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5](p.110)他对那种认为“中国应该搞资本主义现代化”或所谓“全盘西化”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中国搞现代化,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搞资本主义”。[5](p.229)他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p.164) 毛泽东在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和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甚至包括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3](p.41)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这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谆谆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pp.163,164)1982年9月1日,他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pp.2~3)此后,他在各种讲话中又多次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讲四个现代化,而四个现代化的内涵,借用邓小平的话说,“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1](p.276)所以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尤其是邓小平,特别强调发展国民经济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他曾经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p.250)随着现代化事业的推进,邓小平认识到:“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1](p.208)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1](p.322)1983年4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时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5](p.28)这些论述体现了邓小平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经济现代化(“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现代化(“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文化现代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现代化(“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在内的全面现代化。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上述思想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这是邓小平对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重大发展,尤其是政治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