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屈婷 易凌)2015年,中国考古界频频公布重大发现,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辽宁“丹东一号”、安徽“东至人”头骨化石、湖南道县古人类牙齿化石……作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军人,所长王巍最常面对的就是考古结论和公众期待的矛盾。 “当我们给出一个结论时,如果是‘很有可能’,那就等于‘是’。我们习惯于降一个等级去看现有证据,尽管这可能会浇公众的冷水。”他说,“如果学术不严谨,考古就‘死’了。” “六大”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在的“回应和审视” 中国社科院12日在京公布201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这项已有14年历史的学术评选,凭借其专业性和影响力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与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都堪称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 谈及今年的新“六大”,王巍说,其评选标准不在于出土遗迹遗物是否好看,是否有大场面,而是看其学术价值及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否重要,是否运用了考古发掘的新方法和新理念。 “海昏侯和致远舰万众瞩目,众望所归;海南岛和蒋庄两处史前文明都有人骨发现,对于研究当地古人类遗传特征、饮食结构、健康情况、迁徙状况至关重要;周原遗址和太极殿遗址的发现则是中国都邑性质考古的新篇章。”他点评道。 更为重要的是,这份名单填补了中国失落的“文明版图”。王巍举例说,比如对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成果,为证明海南是中华文明对外辐射的重要据点提供了关键证据。 王巍认为,考古的意义在于知过去,见未来。比如,中国近年来大力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海上丝绸之路是重要一章。“其实在距今6000年到3000年,海南的先民们已经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巍说,“这无疑将为复兴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文化、语言上同种同源的理论支持。” 新“六大”是从推荐参评的40项考古发现中遴选产生。 “中国考古工作者既要专注脚下的泥土,也要有全局思考、全球视野和整体布局。”王巍认为,“六大”体现了考古界对中国历史和现在的“回应和审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