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犯罪分子向边疆转移 文汇报:保护我国边疆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陈永志:首先,边疆地区地域广大,文物保有量特别丰富。不仅如此,边疆文物有着极为鲜明的文化特征,即多民族融合。一般而言,边境线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分界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民族文化在此交汇、碰撞、融合,而反映地区文化承袭关系的文物,多维度地证明了我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在内蒙古,出土文物很明显地体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融,甚至,还有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因为,内蒙古所处的正是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自然环境以草原为主的区域,是一条元朝时趋于鼎盛的“草原丝路”,目前已发现的元上都、集宁路、德宁路、净州路等草原商贸城市遗址,在当时是东西方商贸交易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原向西方输出商品的桥头堡。 文汇报:边疆文物保护的难度在哪?陈永志:自然条件恶劣,遗址、岩画等文物的风化侵蚀非常严重;草原、沙漠、戈壁、高山遍布,地广人稀,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大环境也不利于文保工作,近年来文物鉴宝等栏目的播出,让人们对文物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疯狂”的地步,边疆的文物犯罪分子甚至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股“盗墓风”来袭时还要猖獗。 在近年来的内蒙古文物执法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文物犯罪的两个趋势:由于内地打压文物犯罪的强度越来越大,犯罪分子从中原向边疆转移;而且区别于以往的夏季作案,在冬天恶劣环境中“反季节作案”。这些变化给边疆文保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解决基层文保人员困难 文汇报:近年来,政府对边疆文物的保护做出了哪些努力?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永志:边疆各省区目前已经在加强基层文保力量的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目的在于造成对文物犯罪“人人喊打”的高压声势。作为保存大量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文明文物的地区,内蒙古确立了“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并实施“草原神鹰”、“马背文物队”、“长城保护队”等项目,广泛发动基层各族群众保护文物。 最大的问题是经费短缺。受此影响,一些重点文物的修缮加固受到了限制;“牧民文保员”的积极性较难提升;工作人员下基层监管时经费有困难,要知道,草原地域广阔。 还有人才匮乏。边疆文保力量出现了年龄断层,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基层文保部门,60后、70后一直是主力,年轻人非常少。这可能与工作性质以及编制问题有关。 机制不畅、管理模糊、职责不清、职能不明。文物管理部门设置不健全,基层文物局一般挂靠在文化局或者文广新局。而且文物部门的执法职能比较模糊,甚至可以说文物部门没有执法权。 文汇报:对于今后的边疆文物保护工作,您有什么建议? 陈永志:在地方党政部门支持下,继续因地制宜建设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把基层文物保护网建设起来。同时,妥善解决基层文保员以及牧民文保员的困难,进一步提高边疆百姓参与文保工作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文物犯罪破案提供重大线索的,不能仅仅口头表扬或者开空白支票,而要让《文物法》规定的奖励机制真正落实下来。而奖励机制要落实好,资金就必须到位,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物工作投入。 基层政府应该将“重视文物工作”从口号变为行动,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这样,文保经费便不再是“有的时候给一点”或者“有事时求一点”;同时需在行政管理和专业咨询两个层面,改善甚至“重建”边疆基层文保体系,并如同埃及文物警察一般让文物保护专职化,明确文物部门的执法权;政府应将文物工作纳入领导责任制,依法检查文物工作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