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下考古项目,所采用的整体打捞方法在国内外均属首创。曾亲身参与水下探摸工作的孙键,现任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也是“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双领队之一。 瓷器铁器,外贸畅销品 文汇报:您第一次触摸到“南海一号”是什么感觉? 孙键:那是2000年的夏天,我和另外一名潜水队员崔勇一起到广东台山海域,潜下水20多米,能见度很低。透过淤泥,手真切地触及船舷侧板,心里还是很激动的。 在我国,沿海沉船,不论是广东沿海,还是辽河、淮河、长江、珠江,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沉船缓慢落下后,会被海床淤泥裹挟,形成一个密闭的绝氧空间。这不同于地中海或者西沙群岛的沉船,船体在下落过程中碰撞珊瑚礁等物,落在海床时,船身解体变成平摊一块的“枕头”。 “南海一号”属于典型的沿海沉船,所以,船上的瓷器出水以后,釉色如新,保存完好。同样诞生于南宋年间的“华光礁一号”,沉没在西沙 群岛海域,船身解体厉害。虽然船上也有大量瓷器,但经海水、砂砾的打磨,“华光礁一号”的瓷器几乎没有光泽,只剩胎体本身。 文汇报:“南海一号”出水文物占比最多的是瓷器和铁器。您觉得,这跟南宋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必然关联吗? 孙键: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地狭人稠,单一的农耕文明已然无法承载庞大数量的人口,因此,南宋时期的手工业异常繁荣。就海外贸易而言,相比丝绸、布匹、纸张等物,瓷器易于保存和携带。在13世纪到15世纪的几百年时间,中国东南窑厂的烧瓷技术,远胜于同时期的东南亚、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制陶技术,具有垄断性优势。“南海一号”的大量瓷器釉面光滑,胎体通透,轻便耐用,自然是外贸的畅销品。 再说铁器。南宋年间(13世纪前后),我国每年的产铁量大约15万吨,而西方到17-18世纪才达到这样的生产水平。在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对铁器制品等多有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