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国梦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大局。 在历史时空下,中国梦的源头、探索、未来指向更加明晰,理解和阐释其重大意义也更为深入。本报记者近日就如何从历史维度阐释“中国梦”,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郝永平。 历史维度的研究不可替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研究和阐释“中国梦”,可选择不同的视角,如作出理论分析、开展国际比较等,从历史维度研究和阐释“中国梦”的意义何在? 郝永平:历史维度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们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需要从过去的活动出发,把前人活动的产物作为现实活动的前提、基础与手段加以继承;也总要面向未来活动,超越现实活动,按未来活动的要求调整现实活动的方向,力图创造出理想的存在。 从历史维度研究和阐释“中国梦”,可以准确把握其提出的历史针对性,建立一个合理的历史参照系;可以清醒分析历史的客观进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可以理性看待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制约条件,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更重要的是,从历史维度研究和阐释“中国梦”,有助于夯实理论分析的历史基础,达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有利于认清国际比较过程中的国情条件,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良性互动;有益于从来龙去脉中了解历史演进的兴衰成败和荣辱得失,激发与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维度上的研究如何深化? 郝永平:目前对“中国梦”的研究,涉及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奋斗、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深化研究,必须把问题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包括中国历史的背景、世界历史的启示、未来进程的把握。 从中国历史背景出发,需要追溯中国古代史,弄清历史参照系;回顾中国近代史,明确这一理论的针对性;还必须学习中国革命史,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世界历史的发展看,需要提出中国梦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辨明中国梦的实现与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异同,并从中汲取经验、避免误区,以及中国梦如何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中等收入陷阱”和第三世界发展进程中的“拉美陷阱”。从面向未来而言,中国梦实现的标志是什么,何时能够实现,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