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求是》2014/14 张海鹏 参加讨论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120年来都有不同的解读。这里依据历史事实,作一些分析。
    中日两国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是评估战争胜败的基础性因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在19世纪60年代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没有触及社会制度,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只可与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相比较,改革效果,中国尚且不及日本幕府末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大力提倡与开展“殖产兴业”,不仅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而且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使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据统计,从1868年到1892年,日本总共建成了5600多个公司,总投资达到2.89亿日元,平均每年设立225个公司,资本差不多达1100万日元,大概折合中国700多万两白银。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成就,难与日本相比。甲午战争前,日本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颁布了宪法,召开了国会,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机构,政府大臣大多留学欧洲,或者到欧美各国考察过,具有比清朝大臣更为广阔的世界知识。日本加强军备建设,建立了新式陆海军,新式陆军加上预备役部队近30万人。中国除了北洋海军较为现代,陆军仍旧是湘淮军,没有建立起新式陆军。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实力、军备实力相差甚大,这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
    清政府缺乏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清醒判断。日本发动这场侵朝、侵华战争,做了几代人的准备,包括政治准备、经济准备、军事准备、社会动员和外交准备,设计了多种实施方案。日本派出的情报人员足迹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福州、厦门、湖南、陕西、四川以及东北各地。一些后来在日本政坛担负重要职务的人都曾到中国做过调查。所有到中国搜集情报的人回国后都要提交调查报告。比如,桂太郎《邻邦兵备略》、驻华武官福岛安正的《征清意见书》、小川又次的《征讨清国方略》以及海军部的六份《征清方策》等。情报人员绘制了包括朝鲜、我国东北和渤海湾在内的军用详细地形图。反过来,清政府朝野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日本几代人准备“征韩”、“征清”的图谋未曾研究。清政府处理中日关系都是就事论事,不是放在欧美列强推行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大背景下思考,不去深究、探讨所有这些事件的背后原因,且往往处置失当。
    清政府体制内耗严重,领导力量薄弱。日本组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包括军事、政治、后勤、外交等都分别作了周到安排。“集中目标,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战争一开,清政府便惊慌失措。清政府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帝党、后党围绕主战、主和相互攻讦。为了巩固光绪皇帝的地位,帝党主战。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自己的60岁大庆,支持李鸿章对日妥协。朝廷难以形成对日作战的领导核心。李鸿章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处在应战的指导地位,但应对谋略、调兵遣将,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
    清政府把国家安全寄托在列强调停上,没有做战争准备。在战争指导原则上,日本实行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李鸿章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争指导方针,“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应对战争的不二法门。李鸿章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不相信战争能打起来,只相信“万国公法”,以为只要以理服人,“谁先开仗,即谁理绌”。他把应对战争可能爆发放在国际调停上,不断请俄国、英国、美国出面调停,调停时间长达一个半月,不做战争准备。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当时就说过:中国“对战争毫无准备,实在令人吃惊”,“外交把中国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平壤大败后,李鸿章眼看局势于己不利,又忙着请列强调停和局。日本在军事上一步也不放松,处处掌握主动。历史事实证明,在战争的每一步进展上,李鸿章都把战争的前景寄望于列强调停。调停没有把中国带进和局,而是把中国导向失败。
    清军战略上消极防御,步步退让。日本在战役指挥上,总是先下手为强,每一步都是先动手争取主动。李鸿章的战役指挥,是步步退让,仗也打得很窝囊。丰岛海战后,北洋海军不敢到大同江以南海域巡行,制海权拱手让人。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只是小败,李鸿章报告清政府: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实行“避战保船”死守港口的方针,放弃了黄海制海权。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长达半个月,除了本地农民奋起抵抗外,李鸿章未组织反击。日军进攻大连湾和旅顺,李鸿章指示:“宁失湾,断不失旅”,结果,设防的大连湾被放弃,北洋舰队的基地、“铁打的旅顺”也被攻陷。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也没有遇到抵抗。
    清朝的军事体制落后,难以指挥调动、形成合力。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和政治、外交。清政府没有建立统一的国防军,只有旧式的军队湘军和淮军,没有统一的领导机关,军队各有所属,互不听调,一些将领贪生怕死,邀功请赏,只知保存自己,没有全局观念。李鸿章指挥北洋海军,却指挥不动南洋海军;可以指挥淮军,却指挥不动湘军。鸭绿江沿线数万清军,互不相属,互不支援,一两天时间,防线就为日军全面突破。大连湾守将见日军进攻,放弃抵抗。旅顺是北洋海军基地,设防坚固,各守将互不统属,有将无帅,最后也被日军攻破。
    国际环境总起来讲对清政府不利。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在西方列强条约体系的束缚下,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宗藩体系正在全面崩溃。清政府还存在中国中心观念,守着夷夏之防、宗藩体系,想以调停手段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缓解中国面临的紧迫局面。其实,列强在华各有利益,也各有矛盾,他们对日本对华的侵略,是乐观其成的。李鸿章想借俄国力量对日本施压,俄国表面上答应,是为了增加俄国在远东获利的机会,一旦日本强硬,俄国并不想真正去反对日本。英国与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冲突,不想俄国在调停中起多大作用,急忙插手调停,实际上英国是支持日本对华行动的。美国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没有对日本施压。总之,清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挑战,完全处在下风。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迂腐无能,赔款压力山大,经济增长乏力,贪腐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用这种状况对付当时的日本是必然要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