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教训的几点思考 回顾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客观地看待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 第一,要避免落后挨打,关键在于国家综合实力强大。国弱民贫,经济落后,难免受外人欺凌。近代欺凌过中国的西方列强,包括后起的日本,都是正在上升中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了或者正在完成工业化。中国当时只经历了延迟的、远不完全的早期现代化进程。这个过程的力度还不如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停留在封建社会末期的落后大国,挨打是难以避免的。国家强大的基本要素有三:经济实力增长,外部势力不敢小视;社会制度先进,外国不能轻视;人民奋发向上,外国不会恣意动武。今天,新中国通过6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我们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协商议政的民主制度,证明是完全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政治制度,其优势已经得到证明。中国民气昂扬向上,同仇敌忾,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正义之师、威武之师,为保卫国家安全,为保卫海疆主权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这是与120年前决然两途的,也是为120年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日本当局企图否定二战格局,修改“和平宪法”,坚持解禁“集体自卫权”,是针对中国的危险举动,也是关乎未来日本走向、亚洲安全格局乃至战后国际秩序的危险举动。我们必须正告玩火者:2014年的马年不是1894年的马年,1894年的马年是不可能在今天复制的。 第二,外交交涉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19世纪90年代的清王朝正好缺乏这样的基础,却要谋求以夷制夷,无异于与虎谋皮,实际上被外国列强玩弄于股掌之中。列强早已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已被束缚在西方列强的条约体系之中,指望以夷制夷,期待列强在实质上帮助中国,只能是幻想。这个历史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外交努力只有依靠强大的国家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国防,才可能有效。 第三,历史的辩证法再次证明,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甲午战败虽然给中国带来沉痛打击,而且此后日本一再侵略中国,直到“七七事变”开始,日本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是,甲午失败,促进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1919年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是这种觉醒的最初表示。中华民族坚持八年全面抗战,终于在国际正义力量配合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无条件投降,国际社会给予日本必要的战后处分,这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膨胀的必然下场。 第四,改善中日邦交要正视历史。1972年9月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共签署了4个政治性文件。这些条约和协议的基本精神在于正视过去以及正确认识历史,这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当前中日关系出现波折,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政府所谓“购岛”、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事件,严重背弃了上述原则精神。鉴于今天安倍政权的右倾化,使中日两国关系处在1972年建交以来最紧张的时刻;又鉴于16世纪末以来,近400年间日本谋我中华的历史,尤其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日本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极大伤害和灾难,要使中日关系正常化,我们更要抓住正确认识历史这一条不放。只有这样,中日两国关系才有可能正常地向前发展。 第五,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灾难不能忘记。日军攻进旅顺,兽性大发,在旅顺进行大屠杀。日本军人对平民的野蛮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日本第二次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各地的屠杀,包括南京大屠杀等,都是这种军国主义精神的再现,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2014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通过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完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