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为文化兴盛提供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红山文化进入文明社会有何影响? 刘国祥:红山文化中、晚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渔猎—采集经济依旧十分发达,稳定而富足的食物来源为人口的迅猛增长和手工业的分化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的经济形态中,渔猎—采集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兴隆洼文化时期农业经济已经产生,旱作农业系统开始形成。赵宝沟文化时期农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红山文化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从生产工具看,从小河西文化至红山文化,均发现成组的磨盘和磨棒,用作加工谷物的工具。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磨制更加精细的宽身、窄柄、尖弧刃石耜,其实用功能显著增强。在收割工具方面,从红山文化中期以后,才开始大量出现磨制的长方形或桂叶形双孔石刀。由此看出,红山文化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了配套的掘土、收割、加工工具,农业经济的主导性地位得以确立。 从古环境资料看,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在距今6000年左右气候转暖,为红山文化晚期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保障。此外,红山文化细石器加工技术十分成熟,除常见的细石叶和石核外,三角形石镞大量出现并广泛使用,助推了渔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红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经济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渔猎—采集经济依旧十分发达,两者有机互补,开创出辽西地区前所未有的生业模式,成为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确立独尊一人式王权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于认识红山文化时期的王权形式有何新认识?是否有新的考古材料可以为之提供例证? 刘国祥:2002—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进行了大规模发掘。红山文化四号大型石棺墓(以下简称“牛十六M4”)的发现最为重要。该墓保存完整,墓葬形制别具一格,玉器的出土位置和组合关系明确,它的发现是探索红山文化晚期独尊一人式王权确立的重要例证。 这座墓葬的圹穴长3.9米、宽3.1米、深4.68米。石棺内壁长1.9米、宽0.5—0.55米、高约0.65米。石棺砌筑精致,是目前所发现的红山文化规格最高的一座大型石棺墓。 从随葬品来看,牛十六M4内随葬品共有8件,其中玉器有6件,分别为玉环3件,凤、人、斜口筒形玉器各1件,还有2件小型绿松石坠饰。随葬玉人、凤和斜口筒形玉器代表一种高规格的玉器组合关系,墓主人应是牛河梁遗址已发现的墓葬中生前社会地位最显赫的人物。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山文化积石冢不仅是埋葬死者的茔地,同时也是生者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牛河梁遗址集坛、庙、冢于一体,是红山文化晚期规模最大的中心性祭祀遗址。被埋在积石冢石棺墓内的少数死者并非普通社会成员,生前应是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同时也是掌管社会政权的统治阶层,死后成为被祭祀的对象。从牛十六M4可以看到红山文化晚期独尊一人式王权的确立,它的发现对于客观认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结构和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妙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