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增平,在中国近代史教学和研究领域,思想深邃而致远,人格高尚而含蓄,堪称一代师表。时值先生九十冥诞,特以此小文追思。 初识林公,是在一九七八年冬。当时,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在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宣告成立,我作为会务人员得以目睹国内如姚薇元、章开沅、林增平等学者之风采。时际改革之风初拂,学术春天乍到,人文复苏,大家都想开怀小酌几杯,以庆祝一番。但学人工薪不高,会议经费有限,不知是谁提议凑钱买酒—教授五元、副教授二元,得到与会者一致赞成。林公笑嘻嘻地第一个掏出钱来:“王杰(说的是不咸不淡的广州话,而且仅会勉强讲这两个字),收银。我带头!”我生平第一次听林公讲“广州话”,南腔北调,广东同人笑得前仰后翻。很快凑齐了二十几元酒资,晚餐的气氛自不待言。 事后始得知,林公好酒,最佳水平“是未见他醉过”(林公弟子鲜于浩教授语),饮酒有度也是出了名的。一次,有幸单独与林公谈酒,请教喝酒的学问有多大,林公不假思索地回答:“酒量大,学问就大!”随即娓娓而谈“酒经”:与同人饮酒,有一种归属感,可以开怀畅饮,互通信息,获取真知,积淀知交。与陌生人碰杯,乾坤大,学问深,得先行察言观色,如考辨史料一般,审视其真伪,酒风正者大抵人品亦正,酒桌上多心计的,交往时要多留点神。偕知己者小酌,一定要讲真心话,嘤鸣知音。同话不投机者把盏,有两种方式可择应对,或随之哈哈呵呵,适可而止,或大块吃肉,作壁上观,切记酒量千万别过度,以免酒后“吐真言”,出洋相。二人对饮,不是知己不相聚,当推心置腹。至于一人自斟自饮,那就是拥抱清静、享受孤独,借以驰骋思维,做无边际的思考,求无意中的创获。 这便是林公的酒道。老子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人能“七善”便是“道”。哲人认为,任何东西都有“道”,比如医道、茶道、商道等等。任何人都处在三种维度中,除了时间、空间,还有一个就是“道”。“道”字由“首”字和走字底构成,在古文字库,“首”就代表着一个人,走字底是一个十字路口。“道”者,乃人生抉择之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