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庆60周年北京阅兵与海军创建60周年青岛海上阅兵的隆重,带给我巨大的成就感与光荣的自豪感。而在同期举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展览”上,却发现没有涉及海洋的美术作品,令我震撼与遗憾。加上近十年来我在推动复仿中华传统帆船工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使我感到“船海文化”在我国历来没有被放在一定地位的薄弱状态,已严重影响到了中华民族海洋海权、海防意识的有效提升,并对此产生不少的忧虑。而十八大以后中央领导对“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更倍感船海产业及相应的文化建设、美术发展,都将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发表的论文开始探索“船海美术”的概念,并得到了《中国船舶报》的支持。主要有:《坚决维护世界和平友好交往,建设海上丝路安全畅通》(2009.1“中国国际商务合作论坛既企业家与驻华使节迎春联谊会”讲演) 37、《现代帆船游艇与中华传统文化》(2009.2《游艇》) 38、《透视国庆阅兵思考装备发展》(2009.11《现代舰船》) 39、《现代造船强国须有深厚舟船文化》(2009年第5期《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 40、《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需补充内容的建议》(2010.2上报文化部) 41、《中国“水景舟影画”“海船画”与中华民族传统舟船文化溯源的探索与研究》(2010.6以课题报告上报北京市社科联) 42、《科学发展的新体现——对‘十二五’规划首提陆海统筹方针的思考》(2010.11“国家发改委规划专家会”) 43、《应把空间、海洋、地球(科学技术)予以并列和统筹》(2010.11《中国海洋报》) 44、《弘扬中华舟船文化,大力发展蓝色经济》(2011.5《中国船舶报》王学军采写并发表) 45、《中华传统舟船帆蓬的起源、发展特征与操驾技术艺术内涵》(2011.2《闽商文化研究》发表,修改后转载于2011.12《国家航海》) 46、《弘扬海洋文化与舟船美术——祝贺中远集团成立五十周年》(2011年第7期《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 47、《中华帆——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标志》(2012.4“哈工大启航讲坛”) 48、《中国海洋战略要先研究的五个方面》(2012.6《东方早报》) 49、《钓鱼岛、黄岩岛事件或可成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一个切入点》(2012.9《现代舰船》) 50、《帆船游艇产业与船海文化建设要相辅相成》(2012.12“第2届三亚海洋文化节论坛”) 51、《挖掘翻译编印中华舟船画集的思考》(2012年第8期《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 52、《为了弘扬海洋文化,请支持“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图画卷)”研编任务》(2012.12“北京•中国郑和论坛”) 53、《海洋大战略勾勒强国海图》(2013.1《中国船舶报》马宁采写并发表) 54、《海军装备发展的回顾和思考》(2013.6“国防大学战略思想论坛”) 55、《中华帆——中国传统舟船帆蓬的起源与发展》(2013.4《中国文化遗产》) 56、《对军民融合统筹我国东海维权与资源开发的思考》(2013.3上报中国工程院) 57、《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2013.9《中国海洋报》) 58、《“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前提是“主权归我”》(2013.9《中国海洋报》) 59、《中国首部航海史基础文献图画汇编巨著开始编撰》(2013.10《中国远洋航务》) 60、《亚洲地中海的海上秩序史探》(2013.11“第二届东方外交史研究前沿论坛”) 61、《让中华传统帆船驶向未来》(2013.12《中国船舶报》李锐采写并发表) 62、《深化海史研究 构建海上丝路 启动古船工程 建设海洋强国》(2013.12“北京•中国2013海上丝路论坛”) 63、《海洋旅游产业与发挥中华传统帆船作用的思考》(2014.3海南三亚学院讲座) 64、《军民融合,海军装备与船海产业大有可为》(2014.4《中国船舶报》) 65、《倡导郑和研究,宣传海洋文化》(2014.5《船舶经济贸易》) 66、《重走海上丝路拓展文化外交》(2014.6为《广州日报》重走海上丝路探访活动讲演) 67、《构建海上丝路 建设海洋强国 实现和谐海洋》(2014.7山东日照“中国航海日21世纪海上丝路论坛”) 68、《对首博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将赴国外巡展的紧急书面建议》与口头汇报提纲(2014.6呈报国家文物局,2014.7口头汇报) 69。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也是我退出岗位20周年。回顾一下退而未全休的老年学习研究船海历史的思索和期盼,从我所撰写的三百余篇文章中选列六十余篇标题,做为我学习船海历史的代表作,也表现自己仍具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与情怀。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这一重要时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领导提出“做四大海洋装备和建设海洋强国排头兵”新要求。我理解,这是把船舶工业迈向船海产业转型的新概念,是非常适时的,必要的。这是毋忘甲午国耻,面对日本舰船工业竞争、挑战,走出悲思,迈向创新的远见卓识,更是贯彻十八大发展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举措。将海洋装备归纳概括为“海洋防务、海洋科考、海洋运输、海洋开发装备”四个大类船海装备的新概念和新实践,将有利于军民融合地建设强大海军与海上执法公务力量;有利于与时俱进地推动海洋高科技,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空间;有利于统筹兼顾发展修造结合的船舶与海洋装备产业,引领行业转型与创新;有利于转变过去将船舶行业划分为造船、修船、非船等板块的局限,更大地发挥可称为“船海产业”在全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牵引带动作用。再度体现恩格斯名言“现代舰船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的论点,可再现“船海产业成为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的缩影”。 在造船行业中有教学、科研、生产、使用相结合的传统。其实上海交通大学将“造船系”发展更名为“船舶工程系”,2013年左右又改称为“船舶海洋工程系”,看来高校着眼培养人才的眼光也是颇有远见卓识的。我还建议“船海美术”建设也能与“船海产业”同步与时俱进,从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给予“船海产业”有力支撑和保障。相信,所有各个方面一起团结奋进,一定能为开创“船海产业”新局面,“建设海洋强国”新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原标题:少将:勿忘甲午国耻 中国造船业需奋发图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