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随着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出,中国进入了纪念邓小平时刻。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可以视为本次盛大纪念活动的序幕。电视剧全景式地反映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 该剧吸引人之处,一方面在于,首次展现了1976年以来的高层政治斗争,大胆触及“敏感”题材,还原敏感历史场景与政治人物。另一方面,更在于在今天,这个改革面临又一次换挡提速、拐点超车的关键时刻,它唤起了中国各个阶层回望改革原点,想想究竟为了什么出发。力图唤起中国社会已经陌生的改革情感共识。 电视剧始于那个雷雨交加、国运转换的夜晚,被排除出权力中心的邓小平和妻子卓琳一起,为瘫痪的孩子擦拭身体。“文革”伤痕几乎烙在了每一个中国家庭身上,也包括这一家人。我们看到,小平会像众多中国父亲一样,承受着中国曲折道路带来的苦难,也像中国父亲一样,担忧孩子们的未来,鼓励他们靠真本事吃饭。这种忧患感,是执政党推动改革的情感动力。而另一方面,贫困、前途不明和无望感普遍弥漫,无论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上海知青,还是北京干部子弟,以及安徽凤阳贫困农家子弟,他们沦落街头,在彷徨无助中憧憬未来。而他们,在思考自己的同时,也不忘忧虑国家,究竟该走什么道路,究竟该往何处去。可以说,这些,是使中国能够推动改革开放,属于整个社会的改革情感共识。 共识属于整个社会体。而情感共识,则为改革共识提供前行动力。改革路线图是在社会各阶层全面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回顾改革的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打破禁锢思维和既得利益的过程,一个螺旋上升反复博弈的艰难过程。从1976年到1984年,这短短9年间,中国发生了剧烈变化: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复出、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业改革、工业改革、城市改革、实行对外开放。而国庆35周年,北大学生自发打出“小平你好”的口号标语,这即为此种改革共识的表征,也是情感共识的深刻表达。 国内有媒体发表文章,提出了习近平对邓小平的“三个认同”:道路认同、理念认同、情感认同。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正在唤起中国社会关于改革的情感认同、情感共识。 当历史走到了2014,改革也随之走到了深水区。习近平时代面临的局面要比邓小平时代复杂得多,改革过程中呈现的多元化、利益分化以及各种矛盾的尖锐程度可谓是如临深渊,腐败毒瘤和垄断利益集团绑架中国经济等诸多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已是迫在眉睫。打虎捷报频传,改革清障加速,同时也意味着贪腐分子,固化既得利益阶层进行反扑的风险加大。 2012年底,在邓小平南巡20周年的日子,习近平重走南巡路。再一次强调了小平当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在电视剧中,扮演小平的马少骅以一种更为朴素的方式阐释了这句口号:“文化大革命”搞了十年,很多领导人被整得很惨,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穷。我反复在想,这样的革命,是我从十八岁以来一直想要的革命吗?这样的革命有什么意思?有什么进步意义?” 这是我们改革的原点。从这里出发,邓小平完成了一项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有领导人都不曾完成的历史使命,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更是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中国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剧变。 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反腐与作风建设层面着力破局。两个月之后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聚焦“依法治国”,所有这一切都昭示着中国将迎来新的巨变,关键转折时刻,尤需培养健康利益破灰色既得利益,尤需凝聚情感共识在内的整个社会关于改革的共识,并形成改革合力。让中国换挡提速,实现百多年的复兴之梦。 纪念小平,重聚改革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