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基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缘文化,这些地缘文化越来越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对文化资源认识的深化,地缘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文化开发的关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缘文化是一方水土和人文的重要象征,也是一个地方的品牌。一个地区人文个性的形成,更多地来自所在地域文化的潜在影响,这不仅是山水、土壤、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影响,还包括语言、信仰、习俗、生活方式等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这种根深蒂固而且独一无二的“地”之“缘”,这使得每一个地区都有着不同于他者的独特个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东西南北广阔纵深。由于山川阻隔、生态气候因素,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地理上的分布构成了地缘文化区之间多姿多彩的个性差异。这种基于地缘的人文魅力是一个地区真正的命脉与精魂所在,也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多元格局中最关键的、最基本的要素,值得我们在文化建设中珍视并加以彰显。 挖掘地缘文化的个性之美,保护好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是振兴区域经济的有效手段。有特色的地缘文化能培育一个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外来人才资金进入,为社会成员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社会交往,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凝聚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缘文化,但由于挖掘的方式不同,只有少数地方能够做到彰显所在区域的灵魂和个性魅力。所以,必须全方位、多视角地审视并挖掘地缘文化内涵,整合地缘文化资源,培育地方文化市场,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必须花大力气,锻造出地方文化的“精、气、神”,采取各种方式,不断地开拓创新,通过各种经济、文化活动,为地缘文化品牌凝神聚气。 彰显地缘文化的独特个性,对于我们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培养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费孝通先生说过:“只有在认识自己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才能确立自己文化发展的位置。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些地区逐渐丧失了自我积淀的人文底蕴。比如,在媒体上就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对于地缘文化资源的破坏式“开发利用”,三江并流、都江堰、武当古刹等相继传来令人痛惜的消息;很多文化标志、文化遗存永远地消失了,代替它们的是拔地而起的“坚不可摧”的砖头、水泥、钢筋森林和千篇一律的低水平的人造“古董和景观”,有的甚至变成了达官贵人的名流会所。还有些地区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投入保护和维修的资金有限,甚至有些地方瞧不上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却热衷于招商引资建造新“古迹”、“古城”。为此,国家对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作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明确规定。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需要广泛吸收地缘文化优秀研究成果,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利用地缘文化资源的发展途径。 发展文化产业只有以保护大自然赐予的“大美”为前提,才是生态的、自然的和正确的,才能造福于人类。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质,是从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所以,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必须有敬畏之心。我们绝不能让“大保护大破坏,小保护小破坏,不保护不破坏”这种令人尴尬的现象重演。各地政府要真正担当起地缘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只有从思想上、制度上真正注重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彰显地缘特色的人文魅力,才能有效突破地缘文化发展的瓶颈,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建设的整体繁荣与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