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庆历新政的内容而言,涉及面广泛,核心是整顿吏治,并非以增加财政收入为重点。庆历新政主要因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招致猛烈攻击,才最终流产,而非在赋税收入上引起民怨遭致失败。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3日刊发了《岳阳楼非青楼 古人不可厚诬》,对《先天下之忧而忧,何以让天下皆忧?》(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124/14087077_0.shtml)一文戏说岳阳楼是青楼、滕子京是贪污犯及曲解庆历新政等偏颇观点进行了辨析。笔者对这一质疑是赞同的。长久以来,范仲淹被公认为是宋朝一位伟大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杰出代表。朱熹称颂道:“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元人修《宋史》时也指出:“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风节,自仲淹倡之”,“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高度评价范仲淹的作为和人格风范,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然而,《先天下之忧而忧,何以让天下皆忧?》一文却横陈新论,认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实际上是为了“抓权和搂钱”。从目前学界研究的基本共识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新政核心是整顿吏治 从北宋中期国情来看,当时形势非常严峻,政治改革势在必行。《先天下之忧而忧,何以让天下皆忧?》一文认为,宋仁宗亲政之前,“民间经济鼎盛、封建官僚‘积贫积弱’的北宋是一个清平世界”。然而,史籍记载恰好与之相反。宋真宗朝,边患严重,不得不通过“澶渊之盟”等议和方式,缓和与辽朝及西夏的关系;内部则存在为期多年的“天书”造神运动,导致政界投机之风盛行。因此,宋仁宗亲政前的数十年间,朝政因循苟且,积弊日深,何谈“清平世界”?宋仁宗亲政后,政府积弊丛生,效率低下,财政窘困,武备松弛,尤其是在对辽战争中长期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从而形成严峻的内忧外患局面。 庆历三年(1043),孙沔上书反映:“观今之政,是可恸哭”,“若恬然不顾,遂以为安,臣恐土崩瓦解,不可复救”。一些有识之士遂不断要求推行变革,以挽救统治危机,并缓和社会矛盾。范仲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形势压力下,宋仁宗启用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实施改革,庆历新政就此出现。 就庆历新政的内容而言,制定的措施基本切中时弊。在政治上,限制中高级官员子弟利用“恩荫”方式入仕的人数,惩办贪官,讲求对官员的政绩考核;改革科举考试,选拔务实人才;慎重立法,严格执行法令,取信于民。在经济上,减轻徭役负担,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军事上,加强武备的同时,节省养兵费用。由此可见,庆历新政涉及面广泛,核心是整顿吏治,并非以增加财政收入为重点,何谈是以“抓权和搂钱”为目的?事实上,庆历新政主要因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招致猛烈攻击,才最终流产,而非在赋税收入上引起民怨遭致失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