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甲午殇思》,最解气的莫过于腰封上的一个“它”字—盛唐的痛击,让它一千多年俯首称臣;大明的骁勇,让它两百多年不敢来犯。 诸君或许以为,用这个“它”字,似乎显得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不太文明。实则谬矣!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在又一个甲午之年,我们只不过把“它”还给它而已! 当溃败的中国军队被人逐杀,当旅顺屠城只剩36口人,当多少年后30万南京市民仍难逃惨遭集体屠戮的命运,这些“狗日的”难道还配不上一个“它”字吗? 窃以为,《殇思》就是一群醒着的专家学者写的醒着的文字,就是一帮醒着的出版人做的一件醒着的事情。他们或许称不上“少数之中的少数”,但其目的无一例外地是为了唤醒“多数之中的多数”,警示国人不要雨过忘雷,醒过来了,却“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蒙眬地睡着了”。 从情感上来讲,《殇思》的作者都是军人,除了泣血和泪的文字,恨不能把那场战争重新复盘,再来一次生死对决。但是,作为各个领域的军事名家,他们在火一样的激情下面,保持了冰一般的冷静,“从各自的角度,对一百二十年前的那场战争,进行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入思考,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和文化等诸多方面”。 这是一本适合高层参阅的书,也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书。它没有晦涩的理论,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制的灌输,有的只是辛辣的观点、新鲜的史料、新颖的表达,不少篇章如水银泄地,不是生拉硬拽;如岩浆奔腾,不是面无表情。它不仅让读者在感动中收获感动,更让读者在反思中学会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