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中等才能,能够自我约束,即可守住家业不坠,是为守成之君;倘若不能自修,就会出现衰败的危机,是为陵夷之君。 魏文侯治国理政, 既重视儒家仁政与德治,又重视法家的改革精神,是中国古代治国实践中最早的“礼法合治”的典范。 战国改革自三晋始,三晋之中,魏文侯首用李克(一般认为李克即李悝)变法。李克(前455-前395)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强兵,所谓“尽地力之教”就是国家鼓励垦田、激励农耕。他颁布的《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即要有效保障百姓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并曾被商鞅带到秦国,是商鞅变革的起点。李克的治理思想务实,总体上属于儒法兼修的杂家范畴。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津津乐道李克的一则轶事。有一天,魏文侯向李克请教国相的人选:“先生总是告诉寡人,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魏成与翟璜这两位大臣,先生看哪一位更合适担任国相呢?”李克没有说具体人选,只谈了谈自己对识人的看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也就是说,要细致地观察他的行为:“居常看他亲近谁,富贵看他结交谁,显赫看他保荐谁,困顿时看他何事不为,贫穷时看他何利不取!”李克认为,凭这五条就足以确定国相人选了。魏文侯大喜,说先生回去吧,我知道选任谁做国相了。李克的这一套识人之术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乏类似表述,后代也流传甚广。其核心思想一是行胜于言,二是人以群分。 李克向魏文侯呈述完刚出门,就碰到了翟璜。翟璜笑眯眯地问李克,听说今天国君就选相一事征求您的意见,结果是谁啊?李克说,我猜测国君会选择魏成。翟璜唰地变了脸,愤愤不平地说: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 魏成、翟璜两人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魏成把自己的绝大部分俸禄都用来搜罗人才,向国君推荐了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这三个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儒门高手。卜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中,他以“文学”见长。卜子夏在魏国讲学授业,创立了一个“西河学派”,其中不乏经世英才。李克崇尚法治,兼习儒术,大约就受到卜子夏等人的影响。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不曾被统治者真正奉行过。有之,则从魏文侯始。魏文侯师从卜子夏学习经艺,向隐居不仕的段干木请教治国之道,聘著名儒商子贡(即孔子爱徒端木赐)的入室弟子田子方为客卿,引起当时诸侯的震动:“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四 · 魏世家第十四》记载说,秦人曾欲伐魏,有人就提醒他:“魏君礼敬贤人,仁爱国人,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