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进展,中国的城市历史正在不断改写和上溯,发现古代城市遗址的范围也从黄河流域扩大到长江流域和其他地区。早期历史文献中一些有关城市的记载,已经被考古发现所证实。 由于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每座城几乎都是大小不等的国。国的数量越来越多,以至有“万国”之说。直到春秋初(公元前8世纪后期),有记载的国还有一千多个。尽管这些国名义上都从属于王和上级诸侯,但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无不将行政功能置于首位。一般来说,一座城中最重要的部分必定是主宰该城的诸侯或贵族的宫室,同时也是该城的行政和祭祀场所。城的四周一般围有城墙,有的还有相应的防卫工事。由于人口稀少,土地富余,城的范围可以划得很大,城内不仅有手工作坊,还可能有农田。相比之下,普通居民的住所和活动场所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用今天的眼光看,城市内部这样的结构和功能并不合理,却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也体现了当时人的智慧。对每座城的居民来说,最重要的是生存和安全。这些都离不开君主和城墙的庇护,二者在城中占主要地位是顺理成章的。 自秦以降,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巩固,城市的政治功能和等级制度也越来越明显。以西汉为例,全国1500多座城被分为首都,郡、国(诸侯国),县、侯国(列侯的封地)、道(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邑(皇后、公主等的封邑)这三个等级,逐级管辖。每座城都设有政府机构,都筑有城墙,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 西汉的长安城是在秦朝废墟上新建的城市,事先就有严格的规划。长安城的面积约36平方公里,但城内的主要部分是宫殿,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合计约12.6平方公里,加上衙署、仓库、兵营、监狱等设施,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面积供百姓居住。由于城内容不下众多的官员、贵族,他们大多居住在长安附近新建或扩建的“陵县”(因皇帝的陵墓而设置的县)内,以至形成了一个人口比长安还多的城市带。 东汉首都洛阳城的面积约10平方公里,城内的南宫、北宫等宫殿占地约4平方公里,再除去衙署等建筑,留给居民的地方大概也不过三分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