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化对儒家礼学思想的研究,填补了孔孟之间礼学思想研究的空白。 《韩非子·显学》曾提出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有“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子思(名伋)乃孔子之孙,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故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在思想上比较接近。自古相传《中庸》乃子思所作,但无确证。由于《子思子》在北宋以后即亡佚,因此学界对子思学派的思想,以及子思到孟子之间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一直不太清楚。 郭店楚简的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庞朴先生在《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中指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内部性情的流露,“礼”是外部行为的规范。孔门弟子对“仁爱”的解释有两派:一派向外探索,认为人的善性继阴阳之道而成,人间社会的尊卑贵贱完全脱胎于天地、效法于自然,从宇宙本体推演到社会功利,即由“天”而及“人”;另一派向内求索,抓住“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明心见性。 后一派的发展脉络,由子思而孟子而《中庸》,郭店楚简正是反映从孔子向孟子过渡时期儒学发展状况的学术资料,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家向内求索的为学之路。 儒家礼学以孔子为发端,他对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作出哲学上的重新阐释,以仁释礼,将“仁”作为礼乐文化的内在精神,赋予外在的礼仪规范以内在情感之内涵。据楚简看,儒门后学沿此理路深入人心、性情来诠释礼的合理性与价值,儒家之礼从外在的礼仪规范转为个体内在情性的自我修养。 郭店简《性自命出》提出“道始于情”,并指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其意是说人的本然之情来自于天性,而天性来自于天命之下贯,如此则人情有天然的正当性,是天然合理的。《性自命出》简文认为仁爱乃是生于人之天性,它是人内在自然真情的自然流露,是亲、忠等伦理的基础。所谓“道始于情”,是说人类社会的人伦道德价值、社会关系皆是以情为基点。儒家认为,人的情虽然具有合理性,但若不加以节制则容易导致走向邪途,因此主张以礼来节制外发之情以使人回复到人性之正,从而形成“礼以节情”、“礼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乐者,礼之深泽”等礼学命题。 从礼学角度看,所谓“儒分为八”,主要是指儒门后学在礼学思想观念上产生的不同,如对礼合理性的理论论证,或外向求索,或内向人心、性情来诠释礼的存在价值。而在具体的礼仪制度方面,各派的诠释或践履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各派的差别亦在所难免,然这恐非划分儒门各派的唯一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