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抗战新史料研究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 毛莉 参加讨论

    发出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声 
    学界纪念、研究70年前那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学术理性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所言,“与单纯的道德义愤、朴素的情感表达相比,对战争的来龙去脉展开理性透视和学理分析,将促使人们从更深层次反思战争”。 
    韩东育特别强调,弘扬学术理性,树立正确历史观,从和平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反思战争之殇,对构建持久和平稳定会产生正向作用;罔顾历史事实,为军国主义张目,对和平稳定、以史为鉴,有百害而无一益。拿“近代”遮掩“暴力”,用“被害”置换“加害”,以“定量”否决“定性”,是近年来一些日本学者在研究中日战争史时的惯用套路。韩东育表示,面对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发生的错误史观,中国学者应该善于以正辟邪,以善制恶,凛然出阵,正面迎敌,有力地发出和平与正义之声。“这种争论不是打口水仗,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术话语,用确凿的实证方法和数据去回击论敌的史实强辩,以对历史和未来的学术责任,进一步推进中国抗战史研究。” 
    韩东育建议,在研究日本学者的历史观时,应突破对日本学者左中右定性的分析框架。二战结束初期,很多日本学者真心实意对战争进行反省,日本右翼几乎没有市场。然而,随着中日综合国力对比持续向中国倾斜,一些曾经的左翼学者产生了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心理,观点和立场亦由此发生了摇摆和变化。“我们应该从中日关系的实际出发,只有超越固有的观察框架,才能应对新的问题,展开新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毛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