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三年到龙朔二年,是唐全面铺开经营西域的时期。贞观十三年唐出兵高昌,高昌平定后,唐太宗在高昌和可汗浮图城设立了正式州县,并成立安西都护府,将中原地区的州县制度从伊州向西域的纵深推进。贞观末,唐太宗经营西域达到顶峰,成为四夷尊奉的“天可汗”。其后即位的唐高宗利用平阿史那贺鲁叛乱之机,在西域各地设立羁縻府州,迎来西域历史发展的新时代。这一时期,唐通过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全面控制西域,并向天山南北发展。唐对西域经营的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北方边境开拓成功的结果。击败突厥、薛延陀,招慰铁勒,一方面使唐专心在西域用兵,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为唐经营西域补充兵源,大量游牧兵随唐进军西域,使唐在西域的战争取得摧枯拉朽之效。 龙朔三年至神龙元年,吐蕃参与到西域的角逐中,唐代经营西域进入持久战时期。神龙初年至天宝十四年,是唐代经营西域的发展期。这一时期大食加入对西域的争夺。终天宝之世,大食势力一直未达到葱岭以东,对唐并不构成致命威胁。但大食向中亚的扩张和与吐蕃的联兵,对唐代的西域形势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时期,唐经营西域的重点是隔断吐蕃与大食的联合。天宝十年,唐与大食直接交战。怛逻斯之战,一方面使唐势力退出葱岭以西,一方面由于一些兵士及工匠被俘,导致了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但怛逻斯之战对唐在葱岭以东的政治并无影响。 安史乱后,唐西北边军撤出西域,安西、北庭都护府成为孤岛。面对吐蕃的进攻,安西、北庭孤军奋战,苦苦支撑,至贞元十九年(803)全部沦陷。这是唐经营西域的坚守期。 “中夏安,远人伏”的安西策略 西域经营与中原王朝国力强弱、政治清浊、经济繁衰直接相关。当隋唐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时,西域稳定;反之则西域动乱,甚至脱离中原王朝。隋末政治混乱,丧失对西域控制;唐安史乱后国家由盛转衰,也成为西域经营的转折点,虽安西、北庭艰苦坚守,还是丧失了“安西万里疆”。唐太宗曾对群臣说:“朕始即位,或言天子欲耀兵,振伏四夷,惟魏征劝我修文德,安中夏,中夏安,远人伏矣。今天下大安,四夷君长皆来献,此征力也。”“中夏安,远人伏”,正是中原王朝与边疆治乱相连关系的概括,边疆稳定系于国家内部之平安。而隋唐经营西域的演变历程,正是西域与中原休戚与共的证明。 隋唐时期奉行“关中本位政策”,重心在西北,因而隋唐倾全力经营,开拓进取,将疆域推向更西。隋代经营西域较晚,炀帝因在东北亚穷兵黩武而灭亡,开拓西北计划未完全展开。而唐面对与西域交集的突厥、吐蕃、大食,深思熟虑,周密部署,开拓进取,开发西路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唐代在西域并非盲目开疆拓土,“不以远物为珍,匪求遐方之贡”,而是出于国防安全的深谋远虑,为了国家统一,“亦存声教”,使汉文化进入西域,保证天下之长治久安,实现天下太平的治国理念。 岑参的《过碛》诗云:“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行到安西更向西”,正体现了唐代经营西北的精神风貌,是唐代丝路开发活动的生动写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