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晚期辽西土著文化开始燕化 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辽宁建昌东大杖子墓地,截至目前已发掘47座墓葬,出土有成套属于东周燕文化的大型铜礼器、仿铜陶礼器、青铜车马器、各种青铜兵器等。此外还有具有土著文化特点的矮领垂腹陶罐、仿红山文化玉器,以及极为珍贵的嵌金柄曲刃青铜短剑和作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古代青铜戈祖型的短内式铜戈等珍贵文物。 由于历史文献记载较少,边疆地区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依靠考古学材料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成璟瑭认为,这些重要发现为学术界深入探究公元前5—前3世纪前后,中国东北以至北方地区有关民族的活动、燕文化与东北及东北亚古代民族的融合过程、燕秦汉统辖东北地区的历史背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物质材料。 华玉冰、成璟瑭等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大杖子墓地及相关遗址的勘探、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目前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是至少在战国中期,秦开却胡之前,与燕文化非常密切的土著文化已经存在于辽西地区。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遗物很多带有中原特征,尤其是青铜器,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中原式青铜器。而以往出土与东大杖子类似的陶器地点很多,但从没有伴生这么多中原式(燕式)的青铜器。通过对具有中原特色的青铜器器型和科技检测分析,华玉冰认为,东大杖子墓地可以纳入燕文化范畴中,秦开却胡是固土行为,而非拓疆过程。 二是辽西在秦开却胡之前,还有一次“却胡”经历,即这一地区以东大杖子类型为代表的文化占据这一地区之前文化的过程。有关这一点,文献是没有记载的。华玉冰表示,有学者提出东大杖子墓地可能是和燕关系极为密切的貊族遗存,但尚待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