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装饰寄托时人审美情怀 铭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书写工具,而且是附属于青铜器、烘托青铜器的重要装饰手法。这一点反映在铭文书体的发展演变、铭文布局及装饰工艺等方面。 首先,从书体角度看,不同时期的铭文具有不同的时代风尚。时人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是导致其风尚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商代铭文大多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画首尾出锋,间用肥笔。西周铭文的书法艺术在商代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早期的风格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结构严谨精列,行款章法自如。西周中期逐步摆脱早期书体端严谨持的框架,形成笔道柔和、字划圆浑的风格。西周晚期的字体趋于规范,字迹优美,书写便捷,结构和谐。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言语异声”,各诸侯国铭文的地域特征得以彰显。因此,铭文已非纯粹的记事工具,也成为美术符号,借以寄托时人的审美情怀。 其次,从文字布局看,为增加青铜器的美感,铭文布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商代晚期,文字大小不一,竖成列,横不成行。周武王至康王早期,字形大小不匀,布局仍不够规整。周康王中后期以后,竖基本成列,横成行。周夷王至幽王时期,布局不仅竖成列,横成行,而且出现了长方格。整篇铭文布局规整、自然,与青铜器本身的端庄浑然一体。春秋以后,铭文内容转向以“物勒工名”为主的形式,布局开始摆脱了规制。 最后,从文字装饰工艺看,铭文制作多运用错金、鎏金工艺,如著名的楚器书也缶、鄂君启节等器物的文字均采用了错金工艺,文字显得高贵典雅,使青铜器的尊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装饰工艺与纹饰、铭文相得益彰 除在铸造工艺(如镂空等)上有所体现外,商周青铜器还在成型的器体上施加鎏金、金银错、镶嵌、线刻等各色工艺,以达到装饰的目的。 其一为鎏金。将黄金和水银按比例混合,再行加温,使黄金溶解于水银,形成金泥。在需要装饰的地方涂抹金泥,然后加温将汞蒸发,黄金便均匀地留在器表,最后用玛瑙压光。这种装饰工艺在商周时期便已发明,并在战国时期广泛应用。 其二为金银错。基本工艺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第二步是錾槽;第三步是镶嵌,即将金银片镶嵌到槽内;第四步是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金银错工艺可令工匠挥洒创意,使器物表面的颜色错落有致。 其三为镶嵌。这是在器表镶嵌与器体质地、颜色不同的材料以作装饰的方法,镶嵌材料主要有绿松石、红铜、玉石等。这些镶嵌术可使器物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 其四为线刻。在商周青铜器装饰工艺中,线刻工艺已经开始运用。在古滇青铜文化中,这一工艺得到高度发展,成为古滇青铜文化装饰艺术的突出特点,所刻线条粗细不一,图案题材丰富多彩,凡花草、鱼虫、鸟兽、人物造型无所不有。 总之,装饰工艺与纹饰艺术、铭文装饰相得益彰,使青铜器的神秘性与审美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商周金文字词集注与释译”(13&ZD13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