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一书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出版。该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汉学家、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庄士敦(Reginald· F. Johnston),译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刘本森,校对者则是著名近代史翻译专家郭大松教授。 1898—1930年,英国租占山东威海卫,庄士敦于1904年至1918年、1927年至1930年两度任职威海卫,达16年之久。期间,他走村串户,考察民情。运用流利的汉语与村民交流,作好记录,为写作搜集了详实的资料。庄士敦在威海期间,写作完成了《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传世著作,记录了英国人到来之后威海卫的社会生活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读后,笔者认为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完整地呈现出中西文化的比较,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庄士敦号“志道”,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作者自述:“为了尝试描述威海卫的人民及其习俗和礼仪、信仰和迷信、民间传说、个性特征、村落家庭,我很努力地致力于对我选择的这个被中国认真的学者忽略已久的领域进行调查。”这彰显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目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集中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当地的英国官员满足于自己发行那么点没人看的蓝皮书报告,费尽心思地努力使自己和其他人相信他所处理的问题非常重要,足以证明他的存在及其薪水的合理性。然而在这一小块贫瘠的租借地住上几年的话,就会有观察者相信,并且无疑会有许多其他人相信:生活对于威海卫人来说,和对高傲的西方人一样,重要而生动,充满欢乐和悲苦带来的情趣,这儿的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值得去进行艰苦的研究。” 庄士敦冷静地看待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些青年人带着激情的热情,轻松地谈论着即将到来的颠覆,不仅是倾覆衰退中的佛教和道教势力,也包括儒教伟大的政治社会结构,丝毫不考虑这样的倾覆可能会驱使他们毁掉中国人生活和思想中一切优秀、健全的事物……但是废止儒教而不对中国社会机体和政治机体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是不可能的。”这里的“倾覆”是指革命,庄士敦反对激进革命,主张渐进的变革。认为革命会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原因建立在后来已被发现的事实之上——或许大出他们所料——不仅中国的艺术、文字和宗教真正令人钦佩或值得保存,中国人的社会组织也同样如此。”这句话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欣赏与赞美。 庄士敦对中西文化的观察细致入微。比如他观察到中西方都认为扫帚具有某种法力,将其作为一种驱魔的工具。“早上每个孩子从一个普通的扫帚上折一根条,小心地把它放在水面上。这个小条在水中形成的影子被看作是对这个孩子一生命运的指示。” 这与西方尤其是欧洲女巫手中的扫帚如出一辙。“普通的中国人相信,从旧棺木上取下的那些实际上已经用来埋葬过尸体的烂木头和钉子,在摧毁鬼、魔和其他不吉的生灵的邪恶力量时有一种固有的不可思议的成效。” 在棺材上订钉子,是中西方一致的做法。仿佛钉子是驱逐霉运、带来好运的吉祥之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可。具体如何起作用,则说法各异。再有,不让猫狗接近死尸的传统,在中西之间普遍流行。人们认为狗猫会惊动尸体,使灵魂不得安息。这是一本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成功著作。 其二,写法以小见大,提供了极好的地方史研究范例。以往外国人研究中国多从宏观入手,大处着眼,此书则是以小见大,以微知著。海外研究中国系列在提供新视角的同时,通常会陷于隔靴搔痒的窘境。就如庄士敦在此书的序中所言:“威海卫区域虽然不大,但在许多方面来说却是中国的一个真实缩影,对这里当地人的生活和品性进行细致考察,要比对中国做粗枝大叶式的整体审视,结果会更为明确、真实。”导言中亦云:“过去几年中,关于中国的书已经出了很多种,再出这种书似乎要有个说法……但中国太大了,任何一个作家或者创作团队都无法进行充分的描述,并且我们对中国及其人们知道得越多,越会强烈地感觉到后来的研究者必须收束雄心勃勃的计划,把研究对象限定在一个小范围内,而不是以整个帝国为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