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红旗文稿》2015年20期 杨德霞 参加讨论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人性?恩格斯深刻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吃喝住穿、七情六欲、谋求生存等固然是人性的一部分,但绝不是人性的全部。人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性当中的确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决定人之为人的,却是其社会性。因此,为了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才真正展现了人性的光芒,实现了人性的升华。相反,用自然性来代替社会性,鼓吹贪生怕死,出卖民族利益,这无异于将人性降低为兽性。
    “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诚然,每个个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反面人物在自己的个人生活领域,也许温文尔雅、有情有义,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在面对被统治者时,整体上展现出血腥和残暴的一面。这是由于其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由于他们在根本利益上与人民大众的对立甚至冲突造成的。因此,不能因为他们在某些时刻某些场合展现出了温情,就忽略其在面对民众时本质上的反动性;也不能指望他们良心发现,弃恶从善,实现友爱与和平。用抽象人性论来看待阶级对立和冲突,看待民族解放战争,看似充满道义,实则软弱无力,客观上更是对恶行的纵容。
    二、用所谓“温情”的改良消解革命的正当性
    在看待历史发展的动力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阶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视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把它看作一种情绪化产物,认为如果耐心等待统治者“温情”的改良,社会便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有人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70页),会扰乱社会秩序,付出沉重代价。“革命其实是一种情绪化的东西,革命时总是以为靠一股气,一股劲就可以解决问题”,“革命就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同上,第79、68页)。革命是不必要的,也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大家意识到它的破坏性,耐心改良,便可避免革命带来的弊端。“革命可说是一种能量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同上,第71页)。那么,改良的希望在哪里呢?在那些明智的幡然醒悟的统治者身上。
    不仅如此,历史虚无主义者还把革命看作是因嫉妒贪婪而引发的产物,是对统治阶级这一精英集团的不公。以土地革命为例,这一观点认为,同样是人,别人能做到家大业大成为地主,而你贫民却无立锥之地,不正说明人家能干,而你能力不行吗?为什么要剥夺人家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土地?
    那么,怎么看待这些观点呢?革命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它的出现是出于历史的误会,或者人为的煽动吗?从根本上讲,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种由于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候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