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关键是要通过交流达到对不同文明的反思,从而实现人类更高的文化自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自觉思潮成为我国特别引人注目的社会思潮。对“文化自觉”的内涵,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三点共识:一是要有对自己所拥有、所生存的文化状态的自我意识;二是能认识到文化不仅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而且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能自觉运用文化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现实、观察和判断未来;三是在各种异质文化面前,能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并在其中找到自身位置与坐标。文化自觉思潮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文化不再是我们的观念包袱,而是中华思想和智慧的重要源泉,为我们提供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的坐标。正是因为全民族逐渐兴起的文化自觉,我们才有对自己和世界越来越清醒的认识。我们要继续推进文化自觉,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贡献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建设具有普遍意义和赢得社会共鸣的理论体系,并做到“文化自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我们还要在全世界倡导全人类的文化自觉。重点支持处在弱势地位的文化的自觉,让这些文化的合理价值得到彰显,而处在强势地位的文化“自觉”承担起引导、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对话、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的责任。 习近平主席指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三个态度和原则。世界上存在的所有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成果,只有消除傲慢和偏见,认真参透各种文明的奥妙,人类的精神生活将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各种文明才会更加充满生命力。因此,只有通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真正实现人类文化自觉,从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生根发芽。 (作者系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西北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