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粮食,对于其他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商品,中国古代府衙也设立了平准机构以维持物价稳定。平准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物价,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民生。 此外,中国历朝历代的救灾制度也可圈可点。中国是一个灾难频繁发生的国家,作为一个农耕社会,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极大,统治者无法做无为而治的“守夜人”,必须积极有为才能减缓灾难对社会民生的影响。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一整套应对灾难的机制与政策,通常称之为“荒政”。一地遭灾,邻近各地必须援助。比如,乾隆年间,山东省遭遇水灾,邻近的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甚至关外的辽宁都被要求援助。如果灾情重大,除了周边省份须援助外,朝廷也会截留其他地方的漕粮。可见,现在我们实行的“对口援助”和“对口建设”等全国统筹的救灾机制,在中国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以上几个方面的事实说明,尽管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更不可能产生出社会主义理论,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前就废除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平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历史基因。而中国社会的平等精神又决定了历代中国王朝不得不高度重视社会的基本公平。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平等基因和维系民生的传统,所以社会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立即跟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共鸣与对接,迅速在中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三、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救国之道和立国之本 社会主义在中国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是现代中国的救国之道和立国之本。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救亡图存和现代建国。中国如何才能在列强的枪炮下获得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如何才能把传统的古代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尝试了很多主义和种种政体,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在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始终没有弄清楚中国救亡的主体是谁。 中国近代的革命建国现实决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给中国的革命提供一个理论武器,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革命学说。当时由西方传入的其他各种主义都不能够给中国社会提供一个动员民众的革命理论,唯有马克思主义、唯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够给中国提供动员民众起来革命的武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成了中国的救国之道。 在1949年建国之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究竟是选择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是固守新民主主义阶段,还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当时中国对这个问题并非没有分歧,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鲜明指出,新民主主义只是一个过渡时期,中国一定要进入社会主义。毛泽东的这个思想最终在中国成为了主流。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到了1956年下半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