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学术界已认识到,不仅要掌握中国实践、中国问题的学术话语权,引导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作出合理解释和说明,表达中国学者的观点,而且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就国际社会治理、国际规则制定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表达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价值立场。 2015年,中国学术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学术实践探索和研究积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主逐渐成长起来,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中国学派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展望未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中国学术界的责任和使命。 学术自觉的萌生 学术影响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不能没有引领时代潮流、诠释中国问题的学术话语。如果简单搬用西方学术话语评判中国事实,既无益于中国学术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主题,学术界展开了讨论,并已达成共识: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乃至形成中国学派,这是中国学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内涵、要素、特征是什么?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途径、方法是什么?如经济学界提出,中国经济学必须有自己的概念、范畴、逻辑和理论体系,要植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肥沃土壤,总结提炼中国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这是一种学术自觉,更是一种学术自信。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问题,并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作出了种种解释,而中国学者在这方面反而有些滞后,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尴尬。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已认识到,不仅要掌握中国实践、中国问题的学术话语权,引导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作出合理解释和说明,表达中国学者的观点,而且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就国际社会治理、国际规则制定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表达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价值立场。 立足中国实践的探究 处于快速发展和剧烈转型进程中的中国,有诸多问题需要回答和诠释,这既给中国学术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学术发展带来了压力。近年来,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取向是立足中国实践,破解发展难题,提升改革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